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点赞:3332 浏览:104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通过简述钱基博宏丰的目录学著作中代表作的著述实践和巨大成就,论证其“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目录观以及“博学多识,提要钩玄,融会贯通”的目录学理念、功底和造诣,对今人研治目录学、编纂提要提供研究导航,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钱基博 考镜源流 辨章学术 博学多识 提要钩玄 目录观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目录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分类号〕G257

Examining the Mirror Source and Course, Distinguishing the Academic Chapter――the Contents View of Qian Jibo

Xu Yanfa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terature Institute, Wuhan430079

〔Abstract〕Through summarizing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writing practices and the huge achievements of Qian Jibo's great abundant bibliography work,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is contents view as xamining the mirror source and course, distinguishing the academic chapter and the bibliography idea, foundation of basic skills and attainments as ich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explore the subtle truth and select main point, thoroughly prehend and understand so as to help the people of our time to study bibliography, pile the abstract and provide the research nigation.

〔Keywords〕Qian Jiboexamining the mirror source and coursedistinguishing the academic chapter rich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explore the subtle truth and select main pointcontents view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又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农历二月二日生,恰与大儒家孟子同生日,是著名学者钱钟书之父.他一生笔耕不缀,著作宏丰,经史子集尤其于小学、目录、校勘无不涉猎,多有建树,仅目录学著作就有:《<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古籍举要》、《<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国学文选类纂》、《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叙目》、《古文辞类纂解题及其读法》、《<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读清人集别录》等10余部.其诸多著作均被列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他也因此成为一代博学高文的国学大师.本文试专论其在目录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目录学思想的精髓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目录观.

1考镜源流,条理通贯

目录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学人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考镜源流”则是实现和体现这一功用的重要的目录学方法和思想.钱基博一生孜孜以求“考镜源流”[1]6,其“每著一书,必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2],严格遵循“考镜源流,条理通贯”的治学原则,通过编撰大量国学著述的“解题”,践行“考镜源流”的目录观.

解题是目录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用以揭示图书内容,是“评介图书、宣传图书和指导读者的锐利武器”[3].它源自目录学的开山鼻祖――刘向创立的叙录体.通过叙录,撮述书中要旨,思想内容,性质类别,授受源流,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优劣等.

钱基博在编撰解题著述时,予以条理通贯,引领读书治学门径.《<四书>解题及其读法》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序(序也是目录学中解题的一种形式)中,钱基博总体考证了四书的起始来源,从宋至清各个时代不同流派注解的体例、形式、名称、特点、性质、优劣及其编排次第的缘由.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编排的独立一门,始自宋代的朱熹,而《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的排序也有一定之规,“其教人也,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钱氏认为: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挈领,而尽《语》《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指趣.然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学者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次及《语》《孟》以尽其蕴奥,而后会其归于《中庸》,盖以为学之程序,而第其书之先后也.”[4]1朱子(朱熹)毕生精力,殚于《四书》,《四书》之学理所当然以朱子为名家.后来绍明其学者或与之同,或以他为折衷,或与之相对.他同时认为,《孝经》为“《六艺》之总会,大道之总萌”,朱子“精阐之以天人性命之奥,汉儒体验之于人伦日用之常”,“辞趣不同,而要归之于修身以立命,尽己以淑群”,“故以附于篇”[1]6.实为《五经》解题.这既明辨了学术源流,也体现了钱基博终身以教书育人、启蒙后进为己任的志趣.

四书各部解题的篇章结构也依照叙录体,按各书的解题、作者、本子、读法编排.以四书之首的《大学》为例.

1.1提纲挈领,阐释主旨

钱基博在《大学》中,开篇即言:《大学》是“古之太学所以为学之道也”,“古人为学规模”,“赖有此耳!”[1]6可谓开宗明义.不止如此,在《解题》中,他考证出《大学》之义有三:一曰“太学之道”[4]2,以与童子之学的少学(小学)相对而得名.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4]2,二曰“大人之学”,以与“私其我于一己”[4]2的小人相对而得名.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正心之学”.三曰大觉之道.“觉”犹如佛之菩提.“觉”有三义:“一者自觉”,即“在明明德”,“二者觉他”,即“亲民”,“三者觉行圆满”,即“在止于至善”.[4]3使读者对《大学》的多层含义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2旁征博引,考辨作者

钱基博据史料考证:按照汉代郑玄《目录》的说法,《大学》是博学、为政之书,在《别录》中属于通论,一般不说作者是谁,早在东汉就已经不知道作者的姓名.而相隔近两千年的朱熹撰《大学章句》,认为《大学》为孔子门徒曾子所作.学界也都认可.钱基博根据《大学》的体例论证:孔门记录孔子言论,必称“子曰”、“子言之”,而《大学》不著何人之言,曾子为《大学》作者没有依据,又从《大学》的内容考辨:“《大学》之书,理极宏博,而曾子所作,语出臆测.”[4]5,曾子著《大学》,不足为信.“既无佐证,不如阙疑.”[4]5即使是首立《四书》的朱熹的推论,若证据不足,也不可盲目崇信.表现出一种严谨、客观、科学的治学态度,也由此引导读者客观、科学地做学问.

1.3条梳原委,评析本子

钱基博在有理有据地列举、分析、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大学》改本的特点、异同之后,认为:“《大学》一书,以汉代的“《礼记注疏》”本为最古,以宋代的“朱熹本”为最通行,一汉一宋如日月之经行中天!”[4]7-8指导读者研读《大学》时善加参照、取舍.

1.4明宗次第,揭示读法

钱基博在《大学的读法》中,着重论证了“明宗次第、稽查训诂”的读书方法以及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强调指出: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岂容草草.首先要明其宗旨,宏观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然后考察其篇章结构、次第是否合乎逻辑,是否“首末相应”,“馀章广成首章之意.”[4]9朱熹的《大学章句》编排《大学》章节次第分明、理顺文从,故而终古不废.最后稽查训诂,弄清尤其是关键字词句的确切含义.如朱熹释“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了然心目之间,而无毫发之差”(引《朱子文集》卷十三)[4]11-12.较之郑玄等其他各家,朱熹的释义最为真实、精当,故可自命一家.钱基博在此强调,读书时稽查训诂,对字词句作恰如其分地解释,极其有助于准确理解全书.

2辨章学术,开启牖辙

“考镜源流”的目的和作用在于“辨章学术”,为学人读书治学 “开设户牖,启示途辙”.“辨章学术,开启牖辙”是钱基博更深一层的目录观.对于这一深邃的目录学思想,钱基博没有流于空洞的说教,而是贯穿于著述实践中,《国学文选类纂》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

《国学文选类纂》是钱基博的一部创新之作.其创新在于一改传统国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将国学按照学术源流,依序分为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和校雠目录六部,即将小学和校雠目录学从原经部和史部析出,并各自成部,显示出对目录学的极大重视和对学术内在逻辑连贯性即“辨章学术”的极其注重.

钱基博研治国学,依然是考镜源流、追根寻源.他首先发问:何谓“学”紧接着从汉字的源头寻找答案,他在总叙中引《说文教部》:学,觉悟也.“学”之为言“觉”也,是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大觉至通的心之白日,兼综畜德的“义”和驰说的“数”.由此再阐释“国学”的涵义:“国学”为“国性之自觉.”[5]4而要深刻、准确、全面地阐发国学,“必自觉国性之有不可蔑”,[5]6即不可盲目蔑视本土文化,自暴自弃,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同时又“必自觉国性之有不尽适”,[6]7即不可妄自尊大,唯我独尊,闭关自守,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既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科学的外来文化,两者兼容并蓄,才是“国性之自觉”即“国学”的完全含义.

在界定了国学的含义之后,为避免抽象、空泛,同时为辨章学术起见,钱基博辑录了国学中的小学、经学、子学前三类,并结合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赋予国学以具体、丰富、生动的内涵,从而按照学术的内在逻辑,分门别类、有理有据地具体解读了“辨章学术,开启牖辙”的目录学思想.

2.1小学是识字辨义之学

小学也是研治国学的基础.所以钱基博先生辑录国学时将小学编于书首列为甲集,并专辟六大代表作目录,依序辑录,以集中醒目地辨章小学的源流.因读古书,必先识古字.识古字之形,晓古语之声,方能解古书之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一部详尽解析字的形声的宝典,小学首列《许慎说文解字叙》,正是为了说明小学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鼻祖.随后辑录的朱筠《重刻许氏说文解字叙》、江声《六书说》,用来解析许慎《说文解字》的条例,章炳麟《小学略说》阐明小学的内涵,章炳麟《理惑论》和姚华《说文古籀补补序》力穷小学的流变,杨荫杭《埃及文与华文同源说》则是扩展研读小学的路径.小学的发展轨迹、学术流变一目了然,学者可循此脉络上下求索.

2.2经学是博古通今之学

在具备了小学的知识之后,即可遍读群经.为此,钱基博先生紧接着小学,列经学之部为乙集叙目.他认为:“通经之法,要在明经传之别,通今古之殊.”[5]2据此,他辑录了八大家,以辨章经学之源流.首录龚自珍《六经正名》、章学诚《经解》,以考证经传的沿革,再辑魏源《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序》、江藩《南北朝经术流派论》、赵坦《唐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论》,以阐明今古文家方法之殊及其流变,末尾录胡培《诂经文钞序》、陈寿祺《经郛条例》和蒙文通《议蜀学》三篇,叙述清儒治经的方法,以求“开设户牖,启示途辙”.[5]2为有志于经学的后来者打开了一扇研读经学的窗户,指明了一条以贯通古今之法治经的门径.真正起到了目录为学术研究导航的作用.

2.3子学是穷尽入胜之学

因子学内容最为丰富,钱先生对其意趣最浓,着力最深,所辑篇目也最多.共计11篇,以辨章子学的源流.读经之后,继以读子,将子学紧列于经学之后,也是钱基博先生按照学术流变来编排的.因“‘子有益于经者三:一证佐事实.一证补诸经佚文讹文.一兼通古训古音韵.等大抵天地间人情物理,下至猥琐纤末之事,经所不能尽者,子部无不有之,其趣妙处,较之经史,尤易引人入胜.故不读子,不知瓦砾糠秕,无非至道.不读子,不知文章变化,无可端倪也.’(引张之洞的轩语)”[5]2而读子书,不能不了解诸子的起源、宗旨及其整个流别.子部首排《庄子天下篇》,正是为了说明诸子的缘起.录太史公《论六家要指》,意在阐述诸子的宗旨.而录刘孚京《诸子论甲儒家》等八家,则旨在阐明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和墨家四大宗旨纯粹的诸子的流别.在班固所录的十家诸子中,钱先生认为,仅宗旨纯粹的儒、道、阴阳、法、名、墨六家可观.其中尤以儒、道为一切学术之宗.法术之学原于道,名、墨、阴阳出于儒,又各有特点、差异.绘成一幅纵横交错、丰富多彩、脉络分明的诸子百家图.研治诸子的学者,可据此按图索骥,在诸子的园地里纵横驰骋.

3博学多识,提要钩玄

“博学多识,提要钩玄”是“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前提,只有博识群学,并能勾勒出其深奥大义,才能辨章、考镜繁复学术之流变,为读书治学起到导航作用.“博学多识,提要钩玄”是研治目录学的基本功,也是学者成就大学问必备的素养,更是钱基博治学精神及目录学思想和成就的真实写照.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言,其论学:“务为浩博无涯治,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抉摘利病,发其阃奥”[6]“博学多识”与“提要钩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目录学的重要元素.

3.1博学多识,提要钩玄方有真见

钱基博非常强调博学的基础作用.他说:“不博学”,提要“只是幻想,岂有真见,宋学之末流也,”[7]17他的《古籍举要》对此给予了具体、充分的诠释.《古籍举要》是钱基博先生教次子钟汉读陈澧《东塾读书记》的心得,涵盖古代重要的典籍.全书共分17卷,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可谓“博学多识”的典范,展现了钱先生渊博的知识和纵横驰骋、驾驭纷繁古籍的宏大气势.这些传世典籍原本内容都极繁复,钱先生能够用简约料峭的妙笔,将每一典籍进行梳理,分为数条,全部典籍共计196个条目.先勾画出其主线,即提要,再按其注解、体例、历代流变、各个流派的特点异同等,分别加以论述.每一卷皆条理分明,主干和枝脉清晰可辨,并富有真知灼见,启牖示辙,引领着读者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航行,成为读者获取渊博知识、总体把握群经大义的指南,为读者进一步阅读、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便捷的治学门径.据此,学者既可作纵向的通学、专题研究,又可作横向的断代比较研究.这都得益于他博览群书积淀的厚重的国学功底,这是治目录学的极高境地,非有极广博的学识即“博学多识”,无以提炼贯穿全篇的真见即“提要钩玄”.

3.2提要钩玄,才能将广博学识融会贯通

钱基博也非常重视提要的会通作用.他又说:“但博学”,而无提要,“徒见断片,不成条贯,清学之琐碎也.”[7]17钱基博先生《古籍举要》中的每一卷,也都是“提要钩玄”的典范.如钱基博论述《论语》:“《论语》二十,始<学而>,终<尧曰>,由内圣而推极于外王也.”[7]17内圣即修身养性,以“仁”为根本,外王即治国安邦,以“礼”为法宝.内圣外王功在“学而时习之”.整部《论语》以“学”、“仁”、“礼”贯穿始终,一语道破《论语》的精神实质.“学”、“仁”、“礼”也正是半部《论语》何以治天下,又何以数千年经久不衰,为儒家及历代统治者奉为圣书的奥秘所在.读者只须抓住这三个字,即可懂得《论语》蕴含的深远意义.与《论语》异曲同工的《孟子》“贵王贱霸”[7]14,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将其借用为“民族主义,孟子的“养生送死,王道之始”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被国民革命先驱孙中山分别发展为“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钱先生廖廖数语,却将孔孟之道会通古今,将远古的典籍读活,表现出“提要钩玄,融会贯通”的极高造诣.就连深奥、玄虚、古老的《周易》,在钱基博的妙笔之下也变得通俗易懂.综合他在《周易解题及其读法》中的论述,“周易”的基本含义,一言以蔽之,即天地万物象昼夜四时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变化无穷.正是因为变化,自然界才气象万千,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人世间才有朝代更迭,社会进步.所以“周易”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科学.钱基博告诫学者:要融会贯通地读易、理解易,才能把握其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周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8]68“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原始要终,而籀群治演变之大经大法”.[8]70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尔所言:《周易》是一种用科学律令,察民群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的群学,即德国学者蓝德莱所说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家的群学.它“如大明镜,无论以何物映之,莫不适如其本来之象.如立宪,主权在民,为《大有》象.社会政治,无君民上下之分,为《随》象.乃至日光七色,见义于《贲》.微生虫变化物质,见象于《蛊》.”(引杭辛斋语)[9]又如《坤》,其静也翕(向心力),其动也辟(离心力).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有规律的运动,无不依赖向心力和离心力二力的作用.近代引以自豪的创造发明,在数千年前的《易》中都有对应的象.这也就是《易》所谓的知方来.理数原本同源,时无古今之别,地无中外之分,有偏重,但无偏废.而中土重理轻数,流于空谈而少实际,西方重数轻理,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易则兼具理数,其形上道而形下器,足以调剂中西之偏,以会通古今中外,宏大其指意,推及广阔无垠的宇宙.这也是《周易》几千年来被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其奥秘,并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各个领域的原因所在.


4结语

综观钱基博先生丰富的目录学著述实践和巨大成就,深刻体现了他“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目录学思想和治学精神.全面论述钱基博所强调的“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思想,论证他达到这一境界所具备的“博学多识,提要钩玄,融会贯通”的目录学理念、功底和造诣,对于今人研治目录学、编纂提要、提供研究导航,具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