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性

点赞:20599 浏览:943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材所选的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和文学性的特征,但纵观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教学线条,把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分成块状,使得英语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阅读技巧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应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文学来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 键 词 :文学性;阅读权利;移情体验;读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材所选的语言素材不但具有时代性,话题涉及友谊、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与健康、未来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航天技术等大众共同关心的内容,而且充满了文学性,引领我们去欣赏去体会另一种语言表达的美.但是纵观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教学线条,把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分成块状,使得英语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阅读技巧的训练,因此英语课呼唤感性,英语课堂需要生命力,英语语言呼唤学生去感悟,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文学来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机械地看到语言输出,而是要通过加工,用自己的理解来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而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学生阅读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学生的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或难懂的地方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不考虑学生的现状,仅仅为了几个单词和语法点而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像――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从而把每一篇文章当做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曾听两位教师在同一个阅读的环节中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来上Book1 Unit1 Anne’s best friend一课,第一位教师给了学生几分钟的阅读时间后向学生提问:


(1)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2)Why do you think her feelings changed towards nature?

当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能从课文中将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并把句子原封不动地读了一遍,看上去教师和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本环节的教学任务.接下来授课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Can you use some adjectives or sentences to describe her feelings?这时大部分学生只能用书本上的几个形容词或句子来回答,让人感觉学生无话可说.而另一位授课教师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她让学生轻声地读课文,并配了一段和文章主题较为相似的背景音乐,她让学生进行了反复的轻声朗读,然后叫学生说说哪些句子你觉得最能体现安妮的心情,并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体会.这时很多学生站起来把一些句子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比如: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e kept me spellbound.并给出了这样的体会: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she took nature for granted, but now she appreciates its beauty. 这就是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体会到的,并和文本之间产生了难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英语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来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看法――英语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语法学习也不是机械的背诵.

二、改“只见树木为树林”

英语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而英语犹如语文它是博大精深的,所以英语学习并非仅仅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我们要像学语文一样去阅读、感悟、欣赏.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并进行分析――分析单词、分析词组,讲解语法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把英语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文时,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Kinds of Festivals Names of Festivals Countries

Festivals of the dead

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

Harvest Festivals Spring Festivals

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各个节日,于是学生也就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如果说把这篇文章比作是一片树林的话,那么学生只是发现了这片树林中的几棵树而已,他们还没有好好欣赏一下整片树林呢!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笔者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告诉学生我们要上一节有关节日的课,请同学们先在课后花时间去查一些有关节日的资料,可以是中国的各种节日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洋节日,笔者要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向自己介绍各个节日,看看哪个同学的介绍能打动笔者自己去参加你们的节日.在学生们做足了这些准备后,笔者再来上这堂课时不管是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还是在文本的处理过程中,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从而不但达到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而且能欣赏到英语这种语言的美和幽默.当学生们在介绍Harvest Festival时那只“the most handsome rooster”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构建一座桥梁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它的教材是很具文学性的,而且它涉及的话题也往往和学生的生活是很贴近的,有友谊、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与健康、未来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航天技术等等,所以我们要主动地走进文本去体会它、欣赏它,而不是去被动地接受它.那么,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呢?

1.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录像进行感受.比如在上Book3 Unit 5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一文时,笔者就先到网上去找了一些介绍Vancouver, Rocky Mountains, Calgary, Thunder Bay, Great Lakes的风光片,在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下其美丽的风光,此时学生已经被加拿大迷人的风光吸引了,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细细领略它的美,并跃跃欲试地想要用文字来表达.再如在进行“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百万英镑》这一部电影,让学生们先从电影中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在此基础上再回归课本,学生就很容易体会文本了,这时再让学生起来操练文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Oliver, Roderick, Henry, Owner, Waiter和Hostess这些人物全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笔者的英语课堂之中,此时,笔者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堂语言讲授课,更是一节外国文学欣赏课.

2.理性与文学性结合,加深理解,输出优美篇章.曾听过一节市公开课,我们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Book 5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在处理第四段the three zone of England时这位教师是这样做的:Division in geography of England: the North (industrial cities, football teams) the Midlands (industrial cities, football teams); the South of England(most population, attract visitors most, football teams)梳理完基本的知识点后,这位教师又让学生们把这段文字反复地读了几遍,并让学生划出他们认为优美的句式、词组或单词.然后他就给出了这样的一个任务:Pair-work,让学生根据刚刚所学知识仿写下面一段文字:为方便起见,中国可以粗略划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那里有很多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总的来说,东部地区人们生活富裕;中部以工业城市而有名;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人们生活贫困.(the Western Area,the Central Area,the Eastern Area).由于所布置的这个任务和文本的内容极为相似,所以大部分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如:for convenience; be divided roughly into; It is a pity that; be well known that.虽然这是一篇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文章,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还是发现文章具有文学性的一面,并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位教师没有很好地找到理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点,也就没有这次学生出色的表现.因此,理性与文学性能否结合起来是对语言文字训练输出优美篇章的关键.在这套人教版的教材中还有一篇类似的文章The Lake Of Heen,尽管这也是一篇介绍地理位置和景物的说明文,但你不难发现文章处处散发着文学与美的气息.对于这样的篇章,笔者认为我们教师根本就不需要对它进行梳理,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把它当成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去反复朗读、去体会,只要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能体会到它的美,并能说出它美在哪里,我们还怕他们对文本不理解,不能运用吗?这就是语言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在这个时候只要答疑就够了.

3.表演再现.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如戏剧《The Necklace》、《The Million Pound》;喜剧《Charlie Chaplin》;游记《Journey down the Mekong》、《A trip on “The True North”》;采访《Making the news》等 事实上我们都可以对这些文本进行加工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同时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训练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现如今,英语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在这样的考试模式下,如果我们教师只能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那么,当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时,他们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让我们不妨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把英语文本当做文学作品来学习,让我们走进它、体会它、感悟它、欣赏它,用思考来代替记忆,用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来代替背诵――从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英语灿烂的明天也就不远矣.

彰显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性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