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艺术青年争上位

点赞:14832 浏览:671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创作要摆脱路径依赖,避免趋同性操作.走到框架、边界以外,去黑暗中探险.看谁能单兵作战,就出头0”

我们不叫果冻,也不叫草莓,就叫新世代.“台湾艺术新世代”的策展人林羽婕说.她看起来和参展艺术家一样年轻,另一个头衔是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副馆长,去年年底开始,她和馆长石瑞仁带着32位台湾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先后来到上海、北京展出.

这不是艺术圈第一次打年轻牌.1992年,广州美院就发起了“卡通一代”艺术运动,此后,“青春残酷”、“独生一代”、“新卡通一代”、“80艺术沙龙”、“捌贰零玖”、“果冻时代”等相继出炉.其中,尤以“果冻时代”对台湾年轻艺术家影响最大.或者说,他们这次就是带着较量之心来的.

台湾艺术青年的青春期表达

25岁的徐微蕙,用了近万张女性所用的纯白面膜缠绕塑形成一面看似柔软的大网,网中是一张张扭曲的面孔.她说自己一直在用最熟悉的生活媒材探讨女性议题,这组装置《伪装掩饰保护色》便是在质疑那些美好、脆弱的外表下隐藏的焦虑和恐惧.

已经受邀和国际品牌合作的年轻艺术家蔡孟达,则用路易威登、奔驰等世界名牌标志构成了《现代信仰救赎的十字架》,又把切格瓦拉、奥巴马、贝多芬等人的头像错乱嫁接在他的《猿惑》系列装置上.

学建筑出身的80后艺术家吴耿祯,则用剪纸法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与上世纪30年怎么发表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他说历史图像一个个被涂黑漆白、解构重置,自己试图以大红色的剪纸重新定义历史.为了掌握这一“古老媒材”,他曾借助“林怀民流浪者计划”到陕西走访学习.

“台湾新世代”的参展艺术家几乎都是80后,70%是在读或刚毕业的学生,只有少数是跟画廊有过合作的年轻艺术家.整个展览就像林羽婕所说,模拟了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概念,每位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每件作品都是一个重点主题.当把他们整合构架在一起时,希望能够立体呈现出台湾新世代艺术的多种新方向.

所以,观众既会看到作品名字很“90后”的录像作品《反正明日也黄花,猎杀昨日一片蓝――更想K到你脑袋开花》,也会看到“卡塞尔文献展最年轻的艺术家”曾御钦的数字输出作品Fever Dark.“我们能在这些艺术中读出他们对青春期的表达,读出个人在这个缺少痛苦、缺少敬畏的时代下成长的烦恼.这些作品和艺术家,确实介入,也影响着台湾的当代艺术创作.”林羽婕说.

“这次展览与2008年上海美术馆主办的‘果冻时代’是‘对照展览’.”馆长石瑞仁补充道,“大陆的展览确实给了我们启发,也让台湾原本就活跃的年轻艺术家蠢蠢欲动.”

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

去年刚刚策展了“捌贰零玖”的周春芽很看好中国年轻艺术家:“上一代艺术家可以走捷径,画天安门、,新一代就没有,他们对艺术的处理更加果断智慧.”

周春芽甚至用“元四家”比喻四位1982年出生的艺术家,声称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过去的历史中黄公望、吴镇、倪赞、王蒙与髡残的时代.

就在“台湾艺术新世代”在北京开幕的当天,当年《果冻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的策展人、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还在上海跟人洽谈“果冻时代”参加下一届里昂双年展的事.而2009年9月,他带着67位年轻艺术家刚刚结束了在安特卫普摄影美术馆的展览.

张晴说,最初海选艺术家时,本能就考虑到目标人选应该是未被市场干扰过、在安静创作的年轻人.“我几乎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工作室,与至少300位艺术家、评论家交流过,在近50个待选主题中斟酌确定.当时的67位艺术家,基本都呈现出‘原生态的创作力’.”

张晴受“1985年第一条果冻生产线被引入中国”启发,用“果冻”给那些“原生态艺术家”命名.“我借用果冻的形态、性质,隐喻80后艺术青年的状态.果冻在中国历时22年,与1980年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共同成长.除时间上的吻合之外,果冻光鲜的形态、柔软的质地也与80后不谋而合.”张晴不止一次解读他的策展立意.

两岸艺术青年争上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当代艺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然而,当年那些以“果冻”的名义被发掘的年轻艺术家,有很多却介意或害怕被某一个“时代’标签化或符号化.就像曾经的“卡通一代”、“新卡通一代”等.虽然他们作为“果冻’一员,去过新加坡、台北、比利时等地开展,还是不希望自己作为艺术家个体的身份被贴上标签.

“果冻时代”到台湾后,带来灵感的同时,也引起了有关“世代”的讨论.台湾本土本来就有把80后比作“草莓族”的说法,“果冻”的到来加重了他们的自我怀疑和自省.或许正是“反对以时代和世代来论定美学”的声音,让策展人林羽婕确定了“去中心化”的策展思路.但至少这种争议开启了另一波对年轻艺术家生存方式和内心成长的关注与探讨.

谁能单兵作战,就出头

两岸的80后艺术家像吗林羽婕多次被问到这一问题.在她看来,两岸的年轻艺术家几乎都出生、成长于同一个时代,所经历的大时代背景是趋同的,但“‘果冻’艺术家仍有不少对传统元素的再应用,台湾新世代则企图寻找各种新的可能,创作上相对自由、轻松,还能让自己处于玩艺术的阶段”.

策展人顾振清认同她的观点,他认为台湾年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体现出的放得开,跟艺术教育体制下对个性的自我认同有关.“内地很多年轻艺术家潜意识里有一种求同心理,太急于自我定型化,或被定型化.他们的个体意识无形中嫁接在一种已经被认可的价值观上,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比如,方力钧火的时候,宋庄出现了一批小方力钧.刘小东成为大师后,又出现一批小刘小东.”他认为年轻艺术家要勇于单兵作战,“创作要摆脱路径依赖,避免趋同性操作.走到框架、边界以外,去黑暗中探险.看谁能单兵作战,就出头.”

“台湾新世代艺术家大多并不排斥与画廊或市场接触,只是都会保有一种警觉和自主性,也就是说仍避免被市场操作,维持独立创作的自由.有的时候,他们情愿先不进入市场,等等看.”林羽婕说道.

张晴曾痛批中国艺术圈的两大顽疾:“首先是艺术市场统领一切,其次是太多的年轻艺术家过早地被揠苗助长.”他说,“果冻时代”艺术家正是他尽力绕开这两大顽疾才甄选、确定下来的.

张晴认为,每个艺术家成长过程中都有一段纯粹期.已成名的上一代艺术家,纯粹期长达15至20年.现在的艺术机制极大地缩短了这个阶段,《果冻时代》便是想固化、延长80后艺术家的纯粹期.而这个周期,应该是艺术家厚积薄发最关键的时段.


“新生代”偶像

大陆成功艺术家TOP1

张晓刚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大家庭》系列等作品屡创拍卖新高,并一度创下活着的亚洲画家的拍卖最高纪录.2009年,他推出大型个展《史记》,也是其转换媒材的新探索.

台湾成功艺术家TOP1

陈界仁1960年生,1996年起参与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品先后受邀在台北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里昂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等展出《疆界》、《凌迟考》、《魂魄》等作品.长期以来,他反思影像与权力的关系、全球化下在地劳工的处境以及书写和行动的可能性.成为台湾当代艺术的符号之一.

“新生代”代表人物

大陆年轻艺术家TOP1

陈可1978年生,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曾因“下一站,卡通吗七零后的艺术当代绘画展”被艺术市场高度关注,并在短期内作品卖出百万高价.2007年,陈可和国内外的数家画廊合作.如今,她已是APT(美国艺术信托基金)的签约画家.

台湾年轻艺术家TOP1

曾御钦1978年生,2006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创作原创影像.2007年,他带着《有谁听见了》参加第12届卡塞尔文献大展,29岁的他成为入选该展事的最年轻艺术家,也是台湾最近50年以来首次入围的艺术家.2008年,又凭双频录像作品《我痛恨检测设》,和艾未未、刘群三人共同获得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被评为“2008最佳年轻艺术家”.

(辑/张凌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