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点赞:2746 浏览:82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关 键 词】初中历史;调动兴趣;培养兴趣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而初中历史更是可怜,某些地区把它排除在中考科目之外,成为"门外汉",因而往往被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都无所谓”.我们认真反思初中历史目前"可怜"的处境的原因,认为没有学习兴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质疑设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历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搞好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五、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六、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智力.

七、培养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因为那些学生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总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