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点赞:23499 浏览:1075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我国,乐器教学已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小学阶段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所以,将之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极好手段,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前进与发展.

【关 键 词】器乐教学,情感,价值

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经逐渐被推广和普及.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小学阶段对器乐的教学,而且将之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发展的极好教育手段.在我国,已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小学阶段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前进与发展.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现阶段,小学音乐课上教学所使用的器乐就是竖笛和口琴两种.

首先,从意义上来说,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不仅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等方面.

其次,从价值上来说,器乐教学是一种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的教学形式,考虑到普通家庭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尽量采用一种比较低而且又是正规的乐器,竖笛不仅构造简单、易于吹奏,而且比较适中,(本地区一般的竖笛只要人民币5元钱),是任何家庭都可以承受得起的,非常利于推广普及,因此,就本地区而言,开展竖笛教学是符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基本国情的.

器乐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艺术的本质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重要,一成不变地追求那所谓的“正确”表演,很容易走向呆板,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学生需要的不是那些“什么都懂”的教师,而是能传授探索创造方法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思考,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学生的创作个性都是从知识、文化和生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的,这常常被教师所忽略,一位古代哲学家曾经这样说到:“学生不是待装知识的船只,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的火把要靠教师点燃,燃料就是知识和文化,就是教师调动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这也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三、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在器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第一位的,并且贯穿于整个器乐教学之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能力,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让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各种美妙的音响效果,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体验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通过具体的器乐演奏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吹奏竖笛时,完全可以摆动身体或是闭眼聆听,另一方面,音乐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需要器乐演奏者做更多更深的了解.如: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的基本音响特性,旋律、音阶等基本结构形态,在音响效果方面如纵横起伏的旋律,音响在引导、过渡、交接等细节上的具体特点等等.只有让学生对这些进行理性的学习,才能具备良好的感知音乐作品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在演奏教学曲目的过程当中,应以感性的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

总之,器乐表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器乐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解释和反映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通过自己的技能,形体变化和表情变化来展现音乐作品的全部内涵,给人们以最美好的享受.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器乐表演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当代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罗宾.丹尼尔斯记,梅纽因谈话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