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在脑出血血肿体积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价值

点赞:14679 浏览:600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利用CT观察脑出血血肿体积,血肿吸收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根据出血程度分为A组、B组、C组.结果脑出血导致的组织损伤,不仅血肿本身占位效应所引起的机械性损伤,而且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过程在脑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同样是很重要的;脑水肿是脑出血后发生第2次损伤的最重要原因.结论在临床上,血肿容积为影响脑出血的最关键因素,必须要重视脑水肿体积的改变,对于患者病情的发展及之后的影响.本论文运用CT影像观察脑出血水肿体积、血肿吸收率与出血后时间、首次出血量有关,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体积逐渐增大(第1~3天明显),血肿吸收速度增快;出血量大的患者其水肿增大快,血肿吸收慢;出血量少的患者,其水肿增大慢,血肿吸收快.

CT影像在脑出血血肿体积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CT影像;脑出血;动态变化;血肿体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治疗了84例脑出血首诊患者.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34~84岁,平均年龄49岁;这些患者在发病后6h内进行首次的CT检查.依据患者第1次出血量的不同,分A组(出血量<10ml)38例、B组(出血量10~20ml)28例、C组(出血量>20ml)18例.三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资料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为脑出血一般是位于基底节区部位而且没有血肿扩大;排除标准是脑血管畸形、动脉瘤、颅脑外伤、颅脑占位病变、抗凝治疗、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所致的脑出血[1].

1.3CT的检查及方法(头颅)采用西门子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取仰卧位、固定患者头部、基线取OM线且常规轴位平扫.螺旋扫描方式,扫描层厚5.0mmACq,64mm×0.6mm,扫描速度8.42s,扫描视野10.96mGY,扫描条件:电压120kV,有效毫安秒70mAs.采用高分辨率算法.

1.4水肿体积测量根据西门子公司开发的专用血肿体积测量软件,血肿和水肿的测量方法共有三种:通过此软件可分辨脑出血的第1、第3、第7天的患者的脑出血水肿体积,从而计算得出第1天与第3天及第3天与第7天的水肿体积的差值.

1.5统计学方法依据SPSS13.0统计学的软件对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一个组之间水肿体积差值用y做比较并检测,三组间水肿体积差值与血肿吸收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脑出血第1天到第3天的水肿增长率为73.90%,第3天到第7天的水肿增长率为24.86%.实验对象之间第1天与第3天水肿体积的差值和第3天与第7天水肿体积的差值比较,并且同组之间在不同时期的水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的血肿吸收率根据时间的延长也会逐渐增加,第3天明显比第1天增加,血肿吸收率和第1次出血量有关,出血量越少吸收率越快,与之相反,出血量越大,血肿吸收越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直到现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暂未清晰.以下包含三个阶段:①超早期(6h内)为第1阶段,可能静水压及血块凝缩伴有血清挤出来;②出血后2d内为第2阶段,凝血反应已被激活及血管局部分的凝血酶增加;③出血3d后为最终阶段,已溶解的红细胞排放出血红蛋白,进而诱导脑组织和脑神经元的损伤.脑出血后的炎症比没有出血的脑损伤严重很多.本论文还讨论了血肿吸收与出血时间与出血量的关系,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血肿吸收减慢.即第1、3、7天血肿吸收比例越来越增大;随着出血时间的延长,血肿吸收率逐渐增大.如果血肿越大,相应脑组织坏死、脑组织受压儿严重.所以,延迟血肿吸收的时间,则不能足够发挥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样,出血量和时间点的不同,血肿吸收率的差异也跟出血时间的进展和首次出血量密切相关[2,3].

本论文通过CT影像学观察一系列脑出血患者水肿体积及血肿吸收的动态变化,水肿体积的变化的显示、血肿吸收和患者出血量、时间相关.出血量大的患者其水肿增大快,血肿吸收慢,出血量少的患者,其水肿增大慢,血肿吸收快,在脑出血后的临床中,医师需注意出血时间的进展,脑水肿体积跟血肿吸收率成正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