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职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点赞:5655 浏览:192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职生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但中职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如果不予以矫正的话,势必危害到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依据行为心理学原理,在对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行为疗法、活动德育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帮扶矫正.

[关 键 词 ]不良行为;行为分析;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44-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西中职教改项目“中职生不良行为矫正策略”(桂教职成[2014]32号,项目编号142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江彬(1970―),女,广东兴宁人,本科,广西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德育.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的需求量必然大大增加,而中职学生也就必然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所以德能兼具的中职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中职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其危害性

现代中职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不良行为是指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并试图打破这种约束,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具有扰乱行为准则和是非观念、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具有潜在危害性和现实危害性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主要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或者变相九类.自2007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营利性“特训学校或机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较为严重,也反映了传统学校教育在矫正不良行为方面存在的缺陷.

近十多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落后观念:一方面是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不减,好学生多选读普高;一方面是中职招生“饥不择食”,生源数量严重不足,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网瘾、打架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大大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若任其蔓延,就有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德育领域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还是比较欠缺的,目前国家没有通行的《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职生守则》和《中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在如何有效矫正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尚没有很成功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探讨如何有效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中职学校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中职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原理

由于受到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呈现出多元化.但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其不良生活环境的多次刺激、反复作用而形成的.不良行为是过去的“不良学习”形成的,通过“重新学习”,消除过去的不良刺激,并给予新的良性刺激,就可以矫正过去的不良行为,形成优良品行.

行为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主张通过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来预测和判断人的心理活动.而人的某一行为如果被重复多次,就会形成固定的、不易改变的习惯,尤其是不良且有损于健康的习惯.


既然问题行为是习得的,那么按照学习的原理,也就可以重新学习和改变.通过分析导致问题行为发生的具体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问题行为持续存在的原因,并通过改变维持问题行为的不良环境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个体系统地学习新的良好行为,就可以改变行为的目的.因此,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有强化和惩罚两项.第一项是强化原理,它是行为的增强机制,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就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以鼓励或促使该个体增加做出此类行为的频率.例如,当学生出现优良行为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奖励,这种表扬奖励就是强化物.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消除消极强化物,这也会提高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例如,如学生出现优良行为就及时给予撤销批评处分.这两种强化的原理不难理解,困难在于如何确定一个强化物的性质,如何判断强化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治疗中,针对一个对象选定一件合适的强化物是一项需要非常小心、仔细,有时要有点想象力的工作.

第二项是惩罚原理.与强化原理相反,惩罚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可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两种.正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不良行为后,就出现一个迫使该个体降低做出该行为的频率的惩罚物.例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处分、扣操行分等处理.负惩罚则是当个体做出特定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这种因行为导致愿望破灭的因果惩罚也会降低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适当的扣除奖金、不给参与机会等.

三、创新方法,提高行为矫正的实效性

(一)以“行为主义疗法”为核心的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行为矫正,也叫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它是指通过行为分析,有针对性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以达到改进其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目标.

首先,要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原理,重新审视、完善学校的德育制度和措施.其次,在学生行为矫正过程中,科学创设并努力发挥经典条件和操作性条件对行为矫正的作用,灵活运用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暴露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疗法等方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断被弱化而消退,优良品行不断被强化而巩固.

实施行为疗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同种不良行为,如何灵活应用多种矫正方法.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比较复杂,必须采取“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对于一种不良行为要依据“病因”不同来设置多套矫正方案,一套方案中要融合多种矫正方法. (二)探索“教育系统论”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中的操作运用

教育系统论认为,各种教育要素要以合理的结构形式联结构成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培养人的功能.因此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德育资源,在结构、数量、时间、范围和程序等方面整合优化各个德育要素,以求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能.

首先,要在校内建立和完善以师生“结对子”关爱教育为主要载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次,要在校外建立和完善学生家长、实习就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的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体系和工作机制;再次,要把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当作整体看待,把矫正不良行为和养成良好行为同步推进,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地看待行为矫正.

解决教育系统性问题的关键,要根据学校整体德育路线图,如何科学渗透个别干预矫正.为了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各种不良行为矫正方案必须在学校整体德育框架内设计,同时整合各个矫正方案的共性部分,以协调整体与个别的关系,节省成本,提高实效.

(三)探索 “青少年特训理论” 在中职生不良行为矫正策略中的实际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由语言、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自省和自然观察八项主要智能组成.鉴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在不同的智能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和弱势,而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都有发展的潜能和机会.

首先,我们要树立所有“问题学生”都可以教育转化的坚定信念,在师生中强化一种爱心理念,即树立“转化一名学生,挽救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学习借鉴国内青少年特训学校(机构)在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在全日制中职学生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行为矫正训练模式、方法和措施.再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形成“校校有社团、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学生社团工作新局面.

在学生不良行为训练矫正方面,关键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不体罚学生的前提下,如何实施适度的行为矫正训练.我们要坚持合法、科学、规范的行为矫正训练原则,通过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的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集训等措施,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的同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