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想教育

点赞:16944 浏览:72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模拟实践活动,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走进生活,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内化生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丰富课堂教学.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2-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对《品德与社会》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具备的.那么,立足课堂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求、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实现"好之"、"乐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主动地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1.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就产生于对各种现象和事实之间的结合点的感知.教师如果能恰当、准确把握知识结合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1.3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巧设比喻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使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如果教师的课堂讲授讲究一点趣味性,有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构建模拟实践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情境模拟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学习《做文明顾客》时,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事物的能力和与调查对象语言交流能力.了解商店里不同人们的工作,知道怎样做一个文明顾客,初步知道和形成购物的行为规范.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我先请学生表现商店里工作的人们怎样分工合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售货员工作的辛苦.然后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在写卖中.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知道了在购物中写卖双方应该具有的礼貌用语、行为规范.让学生从自身明白,要做文明顾客,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和谐.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品德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教育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不能盲目地学习.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飞,没有目的的飞,这是不行的.很多学生读了几年的书,连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都不知道.很多学生认为读书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读的,所以整天来到学校混日子,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也还有其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些我们教师都要去了解,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把心思花费到学习中认真、努力地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为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目的、作用、意义等,这样他们才有奋斗的方向,他们才会努力的学习,做一个爱学、勤学的学生.

所以,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将来为社会怎么写作,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生存与发展.


4.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要想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首先得从学生的德育抓起.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从入学那天起,我们教师就要对学生德育教育.首先,教会学生扫地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勤洗手、穿戴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懂礼貌,学会尊敬老师、长辈,团集同学,做到不说脏话,对人有礼貌等好习惯.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爱学、好学、勤学、乐学.再次,让学生从简单的东西学起,有易到难,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知识,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急于求成,这样会让学生接受不了,就会产生怕学、厌学的心理,导致学生不学而回.

5.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具备各素质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要具备各种文化素质,要成为专任品德与生活科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品德与生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区别于其他教师特别是语数英学科教师.品德与生活教师的角色已不是教科书讲解员,而应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社会工作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好奇心、求知欲,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品德与习惯的特殊组织者.教师必须具有超乎基本师德的道德水平、强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能够主动、深刻、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我们还要作专业的学科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习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各种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等等,广泛涉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管理学、经济、法律等内容,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提高自己融会贯通各类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好老师.五、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让教学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这十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运动会、歌咏会、黑板报比赛、朗读比赛等等,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做个有心人.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促进了社会知识的学习,因此寓思想教育于社会教学中非常重要,势在必行.作为一名社会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并与教学内容结合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