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间的关系

点赞:6369 浏览:221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世界范围来看,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教育事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互为补充的发展趋势,即国际化趋势和民族化趋势.为了适应新趋势,全球化与本土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处理的首对关系.而这对关系的极端论断与一刀切的处理,必将置高等教育的发展于不利.由此笔者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能够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的同时也不丧失自我.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民族化

一、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首先,民族化之于国际化.因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根基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并受国情的制约,民族化是国际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融合,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相对民族化而言的.国际化只有与民族化结合,取得民族化形式,才能合法生存并内化于之中,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其次,民族化只有不断开放,不断接受国际化洗礼,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国际化与民族化恰似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只能影响教学内容的进度、范围、结构和程度,却不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的性质.

二、极端论断的存在和评价

但是教育界仍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极端论断的看法.极端论断一,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同于西化”;极端论断二,即“高等教育民族化是抵抗国际化和改革创新的教育保护主义”.

针对以上两论断,结合之前学者们研究中的启发.我提出如下看法:1)理论上,综合以上所总结可得,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要求促进并实现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协调平衡与和谐互补,正视并妥善处理好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客观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

必须从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中,找到沟通的桥梁和渠道.通过国际化吸纳别国的有用成份,纳入自己的体系,使之民族化、本土化,最终成为自己的东西,并积极将此输出,成为别国国际化的内容,这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吸纳与输出的平衡与超越”.只有到了此时,文化交流才真正变成双向,才达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高水平高境界.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间的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从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实际出发.

首先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都存在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的核心所在则是一国之民族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其次,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虽然在不断加快,但在整体上水平还相当低.

所以,关于“在走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甚至西方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将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化为虚无?是否可能剥夺本国本民族的创造力?是否更加沦为世界知识体系边缘的危险?”这些担心是纯属多余的.

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任务,还是要继续扩大国际化的范围,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水平.要按照不同水平、不同阶段分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3)民族化与国际化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民族何来国际?失去国际环境这个大背景的民族,其特色又怎么来彰显?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在走国际化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育的民族化为基点.这是因为任何外来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若不经过民族化的吸收、整合,都不可能解决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国际化失去基础和动力.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包含开展国际合作,也包含国际交流.合作与交流就要求双方都存在互动以及做出相应反馈,也就是说,一个双向的过程.譬如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与美国驻华使领馆,日前对外发布了2011/2012年度“开放门户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再次领跑赴美国际学生人数排行榜.去年一年,中国赴美留学生达19.4万人,连续第三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

留学机构“金东方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技术总监、首席咨询师张伟用说“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不仅为美国的科学技术研究作出了贡献,给美国的课堂带去了国际视野,更对美国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统计,2011至2012学年,国际学生为美国贡献了超过227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大的推动力量是中国留学生.“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重视,以及接连出台的签证放松政策,是最近3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总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张伟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奥巴马一向看重留学生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2009年11月访华时,奥巴马曾宣布将实施“十万强计划”,推动在未来四年(2010年~2013年)内选派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以加深美中交流.随着奥巴马的连任,奥巴马在过去4年内施行的一系列有关中美教育的利好政策将会得到延续.”

三、总结与反思

回顾上文的论述,我认为如果,交流的一方自身本土文化或者民族精神并不被广泛认知且吸收,那要拿什么去理解另一方所特有的文化与传统风俗?又或者各个民族都全盘西化,摒弃自身特色,照搬照抄以至于世界各国教育模式趋同,那国际交流又应该交流什么?互相学习什么呢?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国际同一化更不是西方化.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都说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对立的?我不认为它们是矛盾的!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把国外有用的东西拿来,而且要最终成为高等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输出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双向,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同时,单边的教育地区保护主义,如固守老旧的教育传统模式,或者反对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闭门造车而不去吸收他国高效率的教育科技成果,这些都不仅仅将必然阻碍国际化的进程,而且这样的高等教育民族化所保留下来的教育特色将越来越不实用,反而会阻碍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

相应我认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民族化才能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壁垒也随之会被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所冲破.

最后,我想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中“和而不同”的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就是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优化我们自己的模式,保持我们的优势和精华,显示中华民族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