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设计

点赞:5644 浏览:192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应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确立课程评价新标准,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明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与途径.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设计 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应当在德育、能力、智育、体能、利育、情商、美育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质,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对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保留着传统教学的特征,大都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实行的是“教师—教材—学生”的单向过程,教师以一个人的独白为主,学生被固定在“理论的世界”、“抽象的世界”、“书本的世界”里,教育者多侧重知识结果,忽略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学习侧重于记忆和复制,体现的是“知识本位”.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确立三个新的评价标准:一是突出“能力目标”.高职“就业导向”的教学原则,决定了学生到学校不是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巩固知识,而是来训练企业需要的、实用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要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提问、活动和课外作业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消化知识、记忆知识、巩固知识,并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所以,突出课程能力目标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二是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学生能力要用“做事”来训练,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来训练,首先要做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最好直接解决未来职业岗位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能力训练的载体不是语言文字,而是项目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明确的项目和任务,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些项目、任务和工作,高兴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到相关知识,练出自学的能力,练出竞争和协作的能力,练出创新、创造的能力,练出知识应用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作为主要载体;三是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看学生学习效果好不好,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没有兴趣,课后学生的有关能力有没有明显提高,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动手、动脑操练,不冷眼旁观老师的“表演”.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实施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评价标准,要把“能力本位”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先从课程实施的最小组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创新.

(1)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单元”是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不是内容上的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一个单元大致就是1~4个课时.二是每个单元的结构必须完整,每次课相当于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每一集都有开头、展开、、悬念,让学生特别期待下次课.三是每单元课程的能力目标必须准确叙述,能力目标要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不是根据课本内容确定.四是教师尽可能多地设计能力训练任务,在课内外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五是设计一体化的“能力训练过程”和“系统知识学习过程”,整个训练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系统知识的学习为目标.

(2)课程实施过程的设计.一是案例引入或情景引入,不是概念或观点引入;二是任务驱动,不是逻辑驱动;三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不是先讲后练、先学后做;四是任务完成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讨论、提高、系统化,不是单纯做习题;五是实现能力的迁移,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训练,能够把能力运用到其它任务中去,不是布置一个思考题就结束单元课程教学.

(3)能力本位课程单元教学模式.上课—(案例引出)情景—问题—任务(项目的一部分)—示范—解决—知识归纳—功能扩充—新任务—示范(讨论)解决—更复杂的任务—示范(讨论、独立)解决(能力的反复训练)—课程和知识(应用)总结—作业—下课.这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优于“知识本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上课—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引入本次课的新内容—讲解相关的知识—讲解知识的应用案例—布置作业—下课.

(4)课程教学设计示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式为例.备课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的能力目标,其次根据这个能力目标,设计本课程能力训练的项目和任务,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要设计能力训练的过程.在确定能力目标时,老师应当问自己:学生学会了这些知识之后,他能做什么?于是找到这次课的能力目标:能用公德素质的20项标准,初步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公德素质状况,给出公德素质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这个目标的重点就是知识的“应用”,而不局限在知识“是什么”本身.

课程的引入:列举20个公德素质问题的案例,每个代表一种公德素质问题,由此引出20个方面公德素质标准.

然后学生根据上述案例,归纳出公德素质的20项标准: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

这种设计是将现成的“结论知识”,设计成一个“认知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认知,自己得出抽象的结论. 教师介绍上述20个指标的观察点,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自己填写.该表是运用公德素质标准的观察点,设计出的一张简明公德素质测试表,适合于上课填写完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能力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本内容,对测试表进行分析处理,找出自己公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学习课本上公德素质提升要求,一边寻找符合每个人自己特点的素质提升方案.教师将课本知识整理,补充大量生动精彩的新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化讲解.

师生共同对重点知识进行课上强化,用游戏方式强化对20项公德素质标准的记忆.

布置作业.另外一张详细的公德素质测试表,学生课外填写,对自己的公德素质修养状态进行准确测试,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公德素质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素质提升方案,这样的能力,对学生未来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这种课程教学设计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20个直观的公德素质问题实例引入,以“个人的公德素质状态分析与提升”任务为载体,以公德素质的20项标准(测试表)为工具,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析和练习,学生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有课上的能力训练过程,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知识的引入是由“公德素质分析训练”的实际需要引出,不是由知识体系引出.公德素质标准不是由课本知识体系引出,而是由学生“看到”的公德素质问题案例引出.可以看出,这样创新后的课,信息量和可操作性都大幅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思路与途径

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教学设计的创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和生命力的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创新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

(1)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首先必须克服教师中“先学后用”、“没有理论知识不能操作”的误区,确立“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进行教学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的教学设计观念.

(2)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从“知识理论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三个阶段,即择业教育阶段、乐业教育阶段、就业创业教育阶段.择业教育阶段,学生初步树立专业思想,初步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初步养成职业意识,正确认识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不足,适当调整并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乐业教育阶段,对行业、企业、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深入体验,通过课程项目训练,学生学会做事和做人,喜爱自己的专业、行业和职业.就业创业教育阶段,让学生了解专业、企业、职业、行业市场的真实需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改变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在项目任务的操作中训练能力,体验效果之后学习系统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紧密结合,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完整的、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中学,不是先练枯燥的基本功,然后才开始真正工作.

总之,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思路,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