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学对话与争三十年概述

点赞:8541 浏览:339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通过描述两岸近三十年来文学对话与论争的概况,以期从这一角度回顾和反省内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历程,希望对学术脉络的追溯能够深化学科的自省意识.


关 键 词 :文学对话 文学论争

1980年代中期:文学对话的起步与发展

在台湾文学研究的第一个十年里,特别是研究的起步阶段,由于内地和台湾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两岸之间的文学对话和交流迟至20世纪80年中期才开始出现.1985年,应《台声》杂志邀请,陈若曦、许达然、杜国清等旅美台湾作家组团回国,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文学报告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举办的文学座谈会,分别就台湾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介绍,并与内地作家、文学评论家及学者交换了意见,共同交流创作经验,探讨文学课题.

由于台湾文学研究在内地刚起步,在这次文学座谈会中,台湾旅美作家对台湾文学的介绍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由于论述者的亲历体验或对一手资料的接触,使得他们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大陆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照.譬如,杜国清对台湾日据时期的新诗介绍等.在这次文学对话中,双方都对彼岸的文学作品表示了赞赏,内地文学评论家刘再复从社会批判的角度,表示了对陈若曦创作的系列反映“”的作品的赞赏,“表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深邃的忧患意识”.而台湾作家则表示更愿意读到一些内地青年作家的作品,“不是以‘批判性’作标准,而是以文学作标准”,这些论述微妙地折射出两岸不同社会文化思潮.这次文学对话,虽然双方对话的“交集”并不多,介绍性多于探讨,但是双方真诚的交流态度,预示着两岸对话的良好开端.

两岸文学对话与争三十年概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一些学者发表文章,对台湾文艺界的一些思潮,某些台湾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构成了“潜在的对话”.譬如王晋民发表了《当前台湾文艺界的一场重要论争述评》,对1983年笔名为渔夫的作者和陈映真在《中国时报》围绕陈映真近期作品所展开的论争作了介绍,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指出渔夫的文章“既有正确的成分,如对陈映真的作品《万商帝君》的理念主义的批评,是颇为中肯的”,“但否定陈映真创作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依赖理论却是错误的”,同时指出陈映真的《万帝商君》“简单地把人物当作自己思想的传声筒”.观点鲜明、客观,论证充分,表明了研究者独立不倚,既结合社会现实语境,又着眼于文学立场的学术眼光.

此外,林承璜对台湾学者钱江湖对陈映真小说《山路》评价的质疑,均显示出研究者从学术立场出发,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对一些在台湾受到争议的作家,譬如王文兴、七等生、李昂等,内地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对话,虽然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展开,无法直接交锋,但均显示出内地的台湾文学研究正逐渐打破各种“禁区”,摆脱意识形态影响,呈现出越来越开放、活泼的研究精神.

1988年,由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书评小组特别策划、制作了“一部作品两岸评”专栏,邀请了两岸著名学者对在台湾出版的部分内地和台湾作家的作品发表评论.台湾作家宋泽莱、张大春、黄凡及内地作家刘索拉、残雪、张承志等作家的作品陆续得到评论.这次活动不仅受到台湾文艺界及评论界的重视,内地的《当代作家评论》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