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释历史

点赞:24657 浏览:1171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货币,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状况.在历史教学中,“钱”释历史,既可把握变革的核心及其相关内容,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良方.

一、“钱”释历史,可昭示政治经济变动的中心

指导学生从众多学习资源中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并以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现代历史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求.要做到这一点,理解政治经济变动的核心,把握历史规律是关键.例如,教学“六王毕,四海一”内容时,通过“钱”释历史,就能昭示政治变动的中心.

PPT1:通过展示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主要钱币,如齐的刀形币、楚的蚁鼻钱、赵的铲形币、秦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等,叙述如何由过去的贝币发展为各国自铸货币的历程.笔者设问:不同货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国家分裂.货币不统一,一般等价物成了交易鸿沟,不仅阻碍了大市场的形成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加重了诸侯割据的砝码,增强了诸侯割据的支撑力量.其后,笔者在课件中先后移除韩、赵、魏、楚、燕、齐的钱币,只留下秦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学生立刻明白:多种货币并存变为单一货币,表明国家走向统一;秦始皇清理整顿原来在六国流通的货币并以秦半两钱为法定币推行天下,开辟了古代货币史上的新纪元.到此,学生掌握了公元前8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中国政治变动的中心:从统一走向分裂,由兼并战争再度统一.在此中心推动下,中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上“钱”释历史,加深了对“六王毕,四海一”历史知识的理解.

又如,伴随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也在变化.

PPT2:英镑.18世纪中期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英镑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对外殖民扩张,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逐步形成.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被美、德赶超,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沉重打击,英镑动摇,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雪上加霜,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钱”释历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货币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PPT3:美元.1944到1973年,美元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美国外,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社会经济都受到打击,普遍衰弱,美国凭借发战争横财和占资本主义世界70%黄金储备,千方百计地按其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到70年代随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但美元主体地位不变.


PPT4:欧元.随着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入,欧共体在诸多方面,强调用一个声音说话,并不断推动共同体政治经济一体化.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1月1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欧元成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者.

通过上述“钱”释历史,让学生明白了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首先,是以欧洲为中心.从资本主义萌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其次,是以美国为中心.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第三,世界经济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经济开始衰落,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

二、“钱”释历史,可揭露侵略者的野心

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宰割的对象.对货币的掠夺是侵略的缩影,实现了财富大转移.这也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落后的根源.

英商为打开中国市场,无耻地向中国,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以下是当时北京地区银钱兑换变化情况表.

据上表可知,1800年前后北京地区银钱兑换变化趋势是从基本稳定到迅速上升,起因于,造成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道光十八至十九年,外国向中国输入35500余箱,掠走近2000万元的白银.英国政府为了庇护本国资产阶级牟取巨额暴利,大力支持商人的活动,“迅速地把印度种植以及向中国私卖,变成自己财政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1] ,的危害是巨大的.林则徐给道光皇帝奏折中说:“迨流毒于天下等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等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等”英国从贸易中捞取大量的白银,增强了本国的财政实力.但清政府财政收入却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国库空虚;银价上涨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迫使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是侵略者掠夺货币的重要方式.近代前期《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赔款合计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清政府不得不靠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而《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本息共达9.8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从而使中国的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清政府除了田赋,几乎无财政来源.于是,清政府把每年需支付的2000多万两赔款,强迫各省分摊,使广大人民陷入苦难深渊.外债永无还清之日,社会经济陷于崩溃边缘.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截至1941年底,日本仅在华东地区即流通近12亿日元.伪满银行自1932年起发行“中银券”,至日本投降共约135.83亿元,流通于东北;伪蒙疆银行发行“蒙疆银行券”35.29亿元,流通于察哈尔、内蒙、绥远;华北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1951.03亿“联银券”.这些日元、伪钞大肆劫掠了中国人的财富,成了日本在华战争期间实行“以战养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