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图底关系理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点赞:24255 浏览:1090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阐释图底关系理论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体会和心得,以建筑学二年级教学为载体,来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在总图设计、平面功能布置、立面造型推敲、模型制作等多个环节当中的应用.

【关 键 词】图底关系;建筑设计;教学

一、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我们会注视其中某一形态,这一形态会从其他形状里浮现出来,虽然其他形态同他的形式是一致的,但却成为背景而后退,浮现在上面的形态叫做图,成为背景而后退的部分称为底”.

言下之意,我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图形是鲜明、积极、突出的,而作为背景的底子则相对模糊、消极,退隐其后,对图形起着衬托的作用.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差别越大,图形就越易察别.

图底关系理论常用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当中,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中,对建筑设计教学同样有帮助,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教学环节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

建筑设计课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建筑学二年级课程设计笔者认为仍然主要靠老师引导.如果说一年级的建筑初步课程仅仅是建筑入门的话,那么二年级就要帮助学生“登堂入室”,慢慢揭开建筑学的神秘面纱.

1.生活中的图底关系

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深奥的理论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会做到事半功倍.图底关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家装设计中,家具、灯具、装饰壁画等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就是“图形”,而地面天花板便可称为“底”;山林中的寺庙建筑是绿色背景里面的“图”;一群女孩子走在一起,最漂亮的那位成为“图”,跳出背景.这样形象的类比学生接受起来简单并印象深刻.

2.平面的图底关系

2.1总图设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二年级的学生对总图设计普遍没有概念,多半就建筑画建筑,对周边环境、场地、红线的关系考虑不足.总图设计应该创造出积极的室外空间.图底关系要求由图形所构建出来的室外空间和场所应该和图形本身一样需要精心的推敲.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共同组成了建筑空间,建筑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是和场地共融共生,相互渗透的;应该创作出更多积极的室外空间,而不是消极空间;应该尽量留出较整合利用率高的场地,而非很多分散的边角料.

2.2平面布置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建筑初步和建筑概论的学习,再加之青春期叛逆和我行我素的性格,往往偏激的认为优秀的建筑就应该与众不同,因此盲目的崇拜先锋派建筑师的作品,并模仿那些另类的建筑设计.


“先学会走,再学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大师都是从建筑最根本的功能组合和流线组织的训练开始的.况且我们建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出很多的大师,而是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并严谨理性的建筑设计师.换言之,大师的作品不就是城市背景里面的图吗?没有那些理性低调的建筑做绿叶,何来大师作品红花般的绽放?所以在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尽量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织建筑形体.在理性的几何形体的穿插、组合中来训练平面功能组织的能力.具体到设计中,可以将电梯间、楼梯间、储藏室、卫生间等辅助空间作为“图”来构想,将主要功能用房如办公室、教室、门厅、展览室、起居室等空间作为“底”来构想.一个合理且高效的平面布置应该是“图”和“底”之间创造出理性且愉悦的联系.在一草二草阶段,强化训练学生的这种平面布置方式,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3立面推敲

建筑的立面应该是依据设计理念,服从于环境、建筑特征、内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虚实处理和材质表达.而不应该是功能布置好了之后穿的一件或保守、或时尚的外衣.立面的虚实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学生都停留在形体上开开窗就算立面完成了的认识上,通过图底关系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立面的处理手法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接受并易于掌握.在立面的处理上可以将虚实处理这样理解:小面积的虚成为图,大面积的实成为底(这里虚实可以转化);对称性的形体易形成图,如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先生惯用的垂直对称的立面裂痕分割;密度或有纹理的材质和表皮易成为图;光亮的部分成为图,阴暗的部分成为底;越简单的形体越容易成为图,稍复杂的形体易成为底.这里图和底相互对比,占主导地位的元素完成立面的统一和协调,占次要地位的元素完成立面的变化.即“统一中求变化”的建筑处理原则.

3.立体的图底关系

建筑说到底是三维的空间体量,所有平面图底关系的推敲都是为了成全形体上的完美.立体的图底关系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建筑自身的空间写意.多姿多彩的活动空间的“图”与实体要素的“底”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建筑作为城市和街区单元,其应该表现出的特质——如何做到既与周边环境相容又有自己独特的品格.

3.1空间写意

将点、线、面、体块、建筑物的边界、柱子、墙体等要素视为建筑空间所用的“图”,而它们之间界定和围合出来的空间可视为“底”.在这里,底是最具活力的写意空间:它可以是连接建筑室内外的灰空间;可以是建筑内变化不均质的走道空间;可以是建筑的门厅等共享空间.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畏首畏尾,想法不大胆.所以在每一个设计的一草阶段,我会依据不同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做一个30cmx30cm三层的一个正方体.通过点线面的随意搭配和组合,做一个大胆的构成训练.然后全班汇总,大家讨论交流.通过二年级四个作业的训练,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体量构成和虚实处理的能力.

3.2模型制作

在正图交图之前的一周是我们设计课的模型周.学生将有一周的时间去完成模型的制作.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尽量多的将周边环境纳入到最终的模型基底中来,单独的交出一个建筑模型是不允许的,永远不要怕把周边的环境做大了.建筑首先是城市的建筑,其次是其所在街区或社区的建筑,再其次才是它自身.相对于周边大的环境而言,建筑作为“图”而存在,周边的环境被视为背景.一个好的建筑,它不应是张扬的、孤立的、冷艳的,应该是谦和的,符合城市品质和街区风貌并和周边环境和谐共处的建筑.

三、结语

图底关系是城市设计广泛应用的理论,笔者认为它同样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它可以用来分析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的虚实构成、空间的体量处理等.它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元素中“抓大放小”,如何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做到“大统一,小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理性的建筑创作思路.掌握了图底关系理论,并把它应用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将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