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视域下审视当前大学教育

点赞:21027 浏览:942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是承载高等教育的载体,是执行高等教育这项社会职能的场所和机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人们对高等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当下高等教育的现状却并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解读四书经典之一的《大学》,回顾了古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精神,以图找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联系与契合点,以促进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

关 键 词 :大学教育;大学之道;高等教育

Abstract:Universities are places an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where students are educated. People put a high value on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ing of our country, society and every pers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f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ncient higher education idea by studying “The Great Learning”――one of The Four Books. It is expected to find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nd ancient education, so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c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university education; idea of “The Great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人们对高等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当下高等教育的现状却并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尽管这些年教育界一直在高喊“与国际接轨”,但是西方高等教育精神的精髓我们似乎并未真正学得,而传统高等教育精神却逐渐被我们忽视,大学似乎越来越远离其本来的面目.在这种情况下,回顾古代高等教育,回归传统高等教育精神,找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联系与契合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大学是承载高等教育的载体,是执行高等教育这项社会职能的场所和机构,因此在此高等教育即作大学教育论.胡适先生曾在其日记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的重要性.如社会学家贝尔所言,大学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结构,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足以影响乃至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盛衰.

一、大学教育理念的内涵

按照韩延明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大学教育理念定义为:大学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大学教育哲学观点,是大学教育主体在大学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二、《大学》中大学之道的阐释与理解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作者为曾子,即曾参,孔子晚年的学生.后经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整理成为四书之一,经南宋朱熹注疏后的版本,成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标准教科书.《大学》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却思想深邃,具有儒门“心经”一般的地位.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于《大学》十分推崇,他曾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展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哲学家都没有见到,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①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也给《大学》以高度评价,认为《大学》中阐述的大学之道是“贯通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全过程的总规律”,是“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的最佳表述”②.

在阐释《大学》的大学之道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大学之道的概念进行辨析.在这里,“大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朱熹有云,“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而涂又光教授也认为,《大学》之大学,只指大学问,不指大学校.③朱熹将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人生八岁,则自王宫以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所认为的“大人”具有人格上的“君子”以及身份上的“贵族”的双重含义.而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 ⑤而关于“道”,南怀瑾先生认为是形而上的理念.因此,大学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培养有大学问的“大人”的理念,也就是古代高等教育理念.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意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人们内在的光明美好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教化百姓,是百姓弃旧图新,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并安于最完美的至善的最高境界.朱熹认为“亲”通“新”,明代王阳明不同意此观点,认为“亲”仍读如字,做“亲近”、“爱护”解.此三纲领是呈递进关系的.“明明德”是对己而言.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亲民”是对人而言,以自己的至德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最终的归宿“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三纲领的具体说明.显然,这是一个逆推的过程.格物,意即实践;致知,指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获得知识;诚意,指不自欺欺人,就是“慎独”;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心灵,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没有私欲,没有不健康的情绪;修身,意为修养自己的品德和内在气质;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现代小家庭的家.或有学者认为“家”指卿大夫的家,构成与规模仅次于诸侯国;“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寒窗苦读,终生修身,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大学》视域下审视当前大学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指通过完善修正使自身的品德修养得以提升,即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儒家传统认为要造就完善的人格和成就社会的最高理想,修身既是内在的目标,同时也是根本的途径.对内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是明明德之事,即内圣,修身是前四者的终点;对外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新民之事,即外王,修身是后三者的起点.这个由内到外主体道德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总之,八条目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由内到外、推己及人,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进程,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三、大学之道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关系

《大学》的大学之道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理念,它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培养能够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二者区别在于培养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的功能:

第一,在培养人才的标准上,二者有所不同.《大学》的大学之道意在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统治者人才及其辅佐人才,为当时的国家政治社会怎么写作.而现代大学教育理念除道德品质和独立精神外,相对更注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及学术背景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二,在教育的功能上,二者侧重不同.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大系统,他说: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即所谓“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的“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观照钱先生提出的这三个系统,中国向来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提,最重第一系统,《大学》的大学之道即为此意.而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则更侧重后两者,即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传播与纯学术研究.

四、对当下大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1)当今大学多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越来越趋于商业化,相比之下,软件的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则相对滞后.

如最近网络上一则新闻中提到清华大学的一栋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一服装品牌),引起网友热议.此外还有同样是百年学府的广东暨南大学的“富力教学大楼”,以及去年已被除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宋山木楼”,都说明了商业大潮正在侵蚀校园.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11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上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代大学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当前多数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相对死板,多数局限在范围狭窄、过分强调实用性的课程.

究其原因,应是教育目标功利化,把教育与浅近直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直接挂钩,使我国高等教育付出了不少代价,也浪费了不少教育资源.教育学生,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志向、情操、公民意识、处事能力,以使其成为“大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康德说,什么才是目的,“人是他自己的最终目的” ⑥.这一点与《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爱因斯坦也曾在《教育的需要》一文中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⑦而多数大学现有的课程设置并未达到此目的,却使学生难以面对现代多元文化和学科的综合发展.因此,现代大学应加强通识教育,正确处理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课程设置要有弹性,多安排与设计人文学科课程,尤其是安排相当比例的原典教学.

(3)现代大学教育结构存在弊端:德业分工,知行脱节,为人与为学分裂.当今时怎么发表展,社会多变,大学生群体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如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一名男生劫持人质抢劫银行,还有轰动社会的马加爵事件,黑熊的刘海洋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屡见报端,透析这些事件背后,当然有非常具体复杂的原因,也许有心理障碍因素,或者有家庭教育或社会的因素,但也有一个占有相当比重的原因则是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滞后.当前大学出于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考虑,只注重学术科研,注重教学与学科建设,而疏于学生的道德教育,疏于培养他们的社会关怀.以致学生的道德素养缺乏.大学之道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对己而言,学生如果自身尚无光明美好的德性,又如何能“亲民”,如何能教化民众呢?更遑论达到“至善”的境界了.

《大戴礼保传》中说道:“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如此可见,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大学教育不止对个体的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举足轻重,同时对一个国家文明之性格、民族之精神的形成、民族之文化的发展,形塑、改造和推动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通过对《大学》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重与价值教育,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当重视它,并将它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给其注入新鲜活力,以更好地指导当前大学教育.

注释: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

[2]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539

[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6

[4]刘成有,孔新春.止于至善:《大学中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7

[5]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十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6

[6]康德:《实用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页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