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大学生“考研热”探析

点赞:32170 浏览:1464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几年,“考研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考研成为了暂缓就业压力,实现就业理想的热门途径.本科教育后继续接受硕士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本文以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分析了“考研热”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思考性建议.

【关 键 词】人力资本投资;考研热;成因;建议

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拥有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们已经不是职场竞争中的“天之骄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考验,有些甚至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研热”出现了.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在完成大学本科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实质上是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所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分析“考研热”现象,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考研热”形成的原因,把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动机.

1.“考研热”现状

1.1报考人数

近几年,一方面,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选择考研的大学本科生的人数大幅增加,“考研热”应运而生.图1中显示了2004~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情况.

资料来源: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影响,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8年的120万人增加到124.6万人,增幅达3.83%①.

1.2考研动机

吉峰,孙俊才和李允荣(2005)对某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因为就业压力.薛深和周媛媛(2005)对江苏省内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考研、取得硕士学位是为了能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王小清和林荣华(2009)针对本科考研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的考研动机是为了在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根据徐漫欢和施秀剑(2010)对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生开展的调查研究,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是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

由此可见,参与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

2.成因分析

2.1本科教育的预期收益下降

一方面,高校扩招,为更多的人投资于本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并有能力将本科教育作为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因此,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出现大幅提升,已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是,本科毕业生供给量的迅速提高,使其增长幅度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本科毕业生需求的增长幅度.供给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不仅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收入水平也相对下降.因此,由于劳动力市场中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迅速攀升,本科毕业生的预期收入水平下降,即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预期,而且也提高了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所以,面对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为了能够实现较高的就业预期,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获取硕士文凭,成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职位和收入的途径.

2.2教育资助对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

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的成本,也是影响其是否考研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家庭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资助使得受教育者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下降.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的学生来说,国家、家庭对其教育的资助,对其考研决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图2所示,图2(a)和图2(b)都表示通过追加教育投入的方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且延长的高等教育时间相同(T1),追加教育投资后的收益也相同(R1).图2(a)中的成本线C1代表追加教育投资的成本全部由个人负担时的成本线,图2(b)中的成本线C2代表获得资助后的个人实际负担成本.由图可见,成本线C1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投资成本,即使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可以获得R1的收益,但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所以选择不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而获得资助后的成本线C2,由于个人负担成本相对降低,使得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后的收益(R1)大于成本,所以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

由以上理论分析可见,在能够获得教育资助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将更有可能选择追加人力资本投资.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家庭需要供养的孩子数量大幅降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除了家庭的资助,国家对研究生也有相关的教育资助政策.因此,来自国家和家庭的教育资助促进了本科生做出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从而选择考研.

3.建议

3.1政府进一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避免盲目“考研热”

在“考研热”的浪潮中,很多本科考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现实的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是大部分本科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硕士文凭也将不在是保证毕业生实现就业预期的“法宝”.所以,为暂缓就业压力而盲目考研,不仅不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且盲目的“考研热”将使硕士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出现过剩,最终导致硕士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也下降.

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大学生“考研热”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所以,从长远来看,政府需逐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努力实现本科毕业生的供需平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避免盲目“考研热”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以为本科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开发和创造适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3.2高校设置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方案

硕士教育既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科研能力和开发科研潜质的学业旅程.不同的人决定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一部分人侧重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部分人则侧重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可以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硕士研究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

对于就业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应用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权重.对于研究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学术成绩所占的权重.

3.3本科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理性选择考研

本科毕业生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不要一味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干,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因为,即使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教育的投资收益也会出现下降,理想与现实间依然会出现差距.所以,本科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形成理性的就业预期,并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不要因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丧失就业信心,而盲目参加考研.因为,通过硕士教育的形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增加了教育投资的货币成本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所以,本科毕业生要理性选择考研.攻读硕士学位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宝贵机会,是储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千万不要将读研当成避免就业竞争的“避风港”.即使考上硕士研究生,如果不努力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只是虚度光阴,那么毕业后即便拥有硕士文凭,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依然难于获得理想的工作.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和职业理想,需要的是个人不懈的拼搏和努力,任何学历文凭都无法保证一个人的成功.而且,读研也绝不是实现就业理想的唯一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本科毕业生在决定考研前,应该权衡各种职业和学业发展路径的利弊,进行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避免盲目.

综上所述:本文从“考研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对“考研热”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性建议.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受教育者在本科教育后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本科毕业生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职业和学业规划,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考研.

注释:

①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