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

点赞:4880 浏览:125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经济法》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经济法》课程要有适应其特点的教学模式,教材选择要精挑细选,去芜存菁,课程内容要重点突出,有取有舍,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因材施教.

关 键 词经济法教学教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30-02

近几年来,各高校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对法学专业专业人才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将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既要精通法律又要懂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成为其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作为一门的具有“新”、“专”、“广”特点的法律学科,其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从而完成高校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在高校法学专业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形成一套新的适应其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借鉴前辈学者的教学经验,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从教材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了相关见解.

一、教材选择要精挑细选,去芜存菁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既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能否选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当前,《经济法》课程教材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何从中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就需要考验教师的学术研究功底和教学经验.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教材版本众多,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慎重选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来选择教材:一是与课程讲义有别.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大多形成一套了具有自己特色又以某一部教材为纲的课程讲义,这既凝聚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结晶,又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教师自身学术爱好、学术观点和教学思路的烙印,如选择同一部教材作为学生用书,虽便于教学,却难免有所局限,此时,如选择另一部教材,就能起到拾遗补缺,启迪思路,拓宽视野的作用.二是以名家为圭臬.尽管名家所编著之教材也不乏滥竽充数之流,但总体而言,名家所编著之教材仍然是充满真知灼见,其学术功力是一般非名家所不可比拟,其中尤以名家亲自执笔之篇章为甚,即便其他非名家亲自编著之篇章经名家审校之后也稍胜一筹.以名家编著之教材为选择之标准,可起事半功倍之效.三是以学术多元为基准.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材内容学术观点的选择上,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尽量避免一家之言,而重在旁征博引,从而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课程内容要重点突出,有取有舍

经济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体系、原则、内涵与外延等都在探讨之中.《经济法》课程教学应跳出理论的争议,在争议之上抽取其核心,并围绕授课对象的需要进行取舍.由于经济法律规范体系庞杂,内容繁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做到全面讲授.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既注意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又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体现广泛性、开拓性和前瞻性,目的在于注重专业本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总论部分,同时由于《经济法》课程分论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如经济法总论部分,重点讲授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作用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及其保护,经济法分论部分,市场主体法,重点讲授公司法、独资企业法及合伙企业法等,市场秩序法,重点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产品质量法,宏观调控法,重点讲授税法、金融法及证券法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宽度,降低深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经济法的相关基础知识,较全面地了解经济、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解决简单的经济法律问题,即可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用法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因材施教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如果单靠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习程度的深入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为此必须结合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素质的特点,以教师、学生平等互动为理念,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促成学生自由的学习行为、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学习兴趣,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接受者、互动的推动者,乃至指导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调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是以老师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使教与学遵循同步思维规律,发生思维共鸣.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学目标设计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时围绕这一问题,对授课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释说明,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备课阶段所设计的问题,并首先从其中一个方面进行阐述,然后引导、启发学生从更多方面来分析,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角度的阐述.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很有帮助.

(二)知识共享式教学法

通过建立专门教学网页,已将课程大纲、课程讲解、习题练习、相关案例、参考文献等资料传至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对优秀学生作业进行评点,并开展网上辅导、答疑.同时,也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群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社会热点法律问题进行讨论.

(三)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经济法现有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与司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促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争辩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一个练兵场所.此外,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四)体验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让学生体验授课的方式为主.挑选部分学生就指定内容讲课,时间以二十分钟左右为宜,课前给授课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并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并就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详解,对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补充资料.学生授课之后,由老师点评,总结.体验式教学法,促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等,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法

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从事参加《经济法》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

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法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六)实践教学法

通过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旁听审判、疑案抗辩、法律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广泛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的经济法专业理论,并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七)视听教学法

配合教学进程、教学计划,定期地、有选择地播放《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典型案例视听资料,要求学生看后选择一些学生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也可在讨论发言结束后,要求各自写出观感,写出对该案件自身的认识,再由教师进行评议.

(八)讲座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有关的知识讲座或是专题报告,聘请专家学者和律师法官等实务工作者授课,使学生及时地汲取最新知识,开阔视野.

(九)经济学与法学理论相结合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既有“经济性”又有“法律性”,经济法的“经济性”决定了它的很多内容无法用纯法学的方法去解释和说明,而需借助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才能阐明有关经济法律制度的立法依据、立法目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要注重经济学与法学理论的融合和运用,才能从多角度更深层次地揭示经济法的理论内涵和规则含义.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多缺少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长期经济学素养的熏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具备经济学基础,普遍存在入门难的问题,因此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对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要给予充分的阐释,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剖析经济法基础理论,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引用直观的经济现象解析经济法律、法规的各项具体规定,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经济法》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也要熟悉,这样才能做到对法律法规的深入理解和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