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界:定义、内涵制度演进

点赞:4629 浏览:139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制度安排合理,有效发挥风险配置、资源配置等核心功能的运行状态.金融稳定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金融稳定具有宏观(系统)性、动态性、效益性和综合性.金融稳写作度的演进与政府对经济实行管制的职能及银行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贯穿着金融风险―金融动荡―金融治理(管制)―金融秩序(稳定)这一政府和市场重复博弈的主线.

[关 键 词 ]金融稳定;金融政策;金融制度变迁

一、金融稳定的定义

金融稳定的定义和内涵如同变幻的金融形势一样捉摸不透,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稳定的有关定义看法不一,众说纷纭.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如果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货币、汇率和资产等现状表象的外延描述入手似不能充分揭示金融稳定的内在规律性且有循环论证之嫌,西方国家学者常用的否定式判断即从金融不稳定的角度分析也不宜列入我们的定义范畴,逐一列出金融稳定的实现条件而缺乏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力去提炼而显得不够简洁、确切,扩展金融稳定的外延将其等同于大而化之的金融发展、效率、结构和安全结合的综合体,则似乎湮没了其本身特性而难以为人所识.

比较而言,金融功能说和管理系统性风险说涉及了金融稳定实现过程中的有关本质规定性的问题,具备对现实较强的概括力、解释力和一般的适应性,逐渐为更多的国家和学者所采用.我国于2005年推出的首期《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采用了金融功能说.管理金融风险说的概念则提出了更具一般性的命题,增强了对金融稳定内在属性的深刻认识,并可为下一步的政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进一步地,基于金融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是与其金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金融制度或者金融体系演进的核心标志是金融功能的升级,并且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金融制度的变迁在其间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及风险配置功能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等理论观点的认知,我们尝试从“制度―功能”的分析视角给金融稳定下一明确的定义,即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制度安排合理,有效发挥风险配置、资源配置等核心功能的运行状态.

具体而言,金融体系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认为处于稳定性的状态:(1)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定价、分散和管理,将其合理配置到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2)促进金融资源跨地域、跨时间的有效配置,并以此促进其他经济金融活动;(3)在受到经济金融体系的内外部冲击或经济失衡加剧时,金融体系仍然能履行其核心功能.

二、金融稳定的内涵

(一)金融与金融稳定

1.金融与货币.现代金融在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及其广泛的影响力是与信用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用货币能够提供最终形式的支付和具备普遍接受性、实用性特点,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交易主体对其的信任,从而消除了交易中的“需求的双重巧合”.

考虑到信用货币难以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和个人的交换需求相匹配,市场主体为获取预期的购写力,可能愿意为使用信用货币的交换媒介怎么写作提供补偿,进而促成对金融的深层次理解:即金融是将信用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暂时让渡出去,以获取较高价值储备的承诺.[1]进一步地,金融促进了跨时间和跨空间的经济活动过程,放大了信用货币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交易主体的承诺能否兑现具有不确定性,且流动性和可接受性不如信用货币的金融工具数量的增加,改变了金融最初聚集流动性的性质等,[2]使得金融市场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

2.金融与实体经济.通常认为,现代经济中的金融体系发挥着促进实体经济资源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配置、弥合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偏好不匹配、实现经济金融风险的定价配置和管理等作用.但是,金融体系也暗含着内在的脆弱性,如信用货币的合法债权不能及时获得偿付、金融系统中的交易不能得到清算等.这种内在脆弱性来自于对手方风险、市场和流动性风险、支付系统的内部联系和信息等问题,并带来了羊群行为、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挤兑和其他形式的金融传染等系统性风险.

3.金融与公共政策.金融的稳定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但它也经常是与市场失灵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意味着低水平的储蓄和投资、财政成本和GDP的损失等,[3]容易给经济金融体系带来动荡.事实上,仅靠市场主体的私人动机和活动并不能带来定价效率以及资本和金融风险的有效分配,因此维护金融及其稳定性便成为政府关注的目标,此时由公共政策进行介入或者实现私人和集体行动的适当结合,可以鼓励更好结果的出现.[4]

(二)金融稳定的理论内涵:不同视角的审视

1.金融稳定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金融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供给的非排他性和较强的外部性等特点,容易产生“搭便车”等道德风险问题.金融的公共品性质根源在于信用货币制度.信用货币的计价单位和普遍可接受性等明显地属于公共品,与国家维护法制和秩序、加强国防巩固安全等在目标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金融稳定具有与金融类似的外部性和其他的公共品特征.社会公众希望保持金融稳定,但个人或单个团体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系统性银行问题的发生.金融稳定的持续提供会使社会公众受益,且个人从中受益并不妨碍别人获益.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政府提供金融稳定“公共品”,实际上表现为一整套金融体系稳定的制度规则的供给及其制度的良好执行.

2.金融稳定具有宏观(系统)性.金融稳定的概念较为全面、系统,它不仅涵盖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管理框架,也将把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及运行环境、财政状况纳入视野,从而需要各组成部分的紧密配合、协同运作.金融稳定并不是要求整个金融体系的所有部分都能够一直处于或接近最佳状态.[5]银行应立足于维护整个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密切关注银行业运行态势的同时,将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动态及风险纳入视野,重视关键性金融机构及市场的运营状况,注意监测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跨机构乃至跨国境的传递,保持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资源配置等基本功能的顺利运转,会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处置可能酿成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微观金融主体与外部经济金融及体制环境、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相互作用的结果,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排斥而是依赖于微观金融主体重要作用的发挥,金融稳定总体制度框架的实施是以微观金融主体的自稳定性为前提的.虽然微观金融主体的自稳定性并不直接构成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定性,但如果没有微观金融主体的自稳定性及其适应性的调整,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概而言之,宏观整体的金融体系稳定与微观金融机构的自组织稳定性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我们理解金融稳定的宏观性(系统性)特征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3.金融稳定具有动态性.金融稳定是一个恒久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以市场主体的预期为基础、依赖于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金融稳定的标准和内涵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非是一成不变而固化的金融运行状态.金融稳定并不追求金融机构“零倒闭”下的、静态的稳定,而是追求市场约束有力、优胜劣汰机制平稳运转下的动态的稳定.事实上,如果一家金融机构的倒闭是经济体系自身调节的结果,并未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也应视为属于稳定的范畴.

金融稳定界:定义、内涵制度演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体系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进一步地,金融稳定的制度架构是在社会主体动态的博弈均衡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金融稳写作度安排以充分利用经济机会实融发展,这实质上体现着一种博弈均衡向另一种博弈均衡的变迁.健康的金融机构、稳定的金融市场、完善的监管框架和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会进行策略、结构和机制等方面的调整及其互动博弈,形成一种调节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的流动性制度架构,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

4.金融稳定具有效益性.金融稳定不是静止的、欠缺福利改进的运行状态,而是增进效益下的稳定.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要着眼于促进金融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分摊和处置,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提升,改进和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建立在风险有效分摊、效率不断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等基础上的金融稳定,有助于构建具有可持续性、较强竞争力和良好经济效益的金融体系.很难想象,长期积弱、效率低下的金融体系会带来一国持久的金融稳定.

进一步地,金融稳定内在的、深层次的效益性要求,需要我们从一种宏观整体的社会制度变迁的动态效率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既要通过保持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实现短期内经济增长的配置性效率提升,更要在经济金融体制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促进经济金融长期稳定增长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体制框架下的适应性效率的提升.


5.金融稳定具有综合性.金融稳定作为特殊的“公共品”,是事关经济金融全局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性和政治性等因素,彼此交错纵横,需要从理念、制度、政策、机构和技术等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及方式(包括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手段等)作用或影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稳定施行的政策意图、政策措施和政策工具乃至制度变迁的背景兼具综合性的整体考量.如运用短期利率等有关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借助审慎监管等手段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采取宏观审慎分析、保障支付清算体系运行、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等较为独立的政策工具来维护金融稳定等.上述政策工具的实施,彼此之间有时会存在冲突,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协调好各种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时机和节奏.

(三)金融稳定的政策内涵:科学与艺术的权衡?

1.金融稳定具有较低的可预见性,需要确立清晰的分析框架.政策制订者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设置好机制和框架,防止金融问题演变成系统性问题或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体经济,但同时还不能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或发挥其他功能.[6]评估一国的金融稳定状况,不但要充分考虑金融体系的危机演变,分析其相应的冲击和传导机制,而且要前置性地对金融稳定的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引致金融危机的风险源和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理,并需将实施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的传导滞后效应纳入评估的范围.

从目前金融业的现状看,考虑到准确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十分不易,且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各有差异,国际社会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框架置于同等的地位,不断努力建立、健全金融危机的阻遏机制和应急处置的框架和机制.

2.金融稳定的评估需要对多种因素综合加以考虑,不宜采取简单、宽泛的数量标准来进行衡量.金融稳定所具有的多重特性,使得目前国际上对于准确衡量金融稳定尚无一明确、规范的标准和尺度,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深对金融稳定的认识来完善.着眼于金融体系整体评估工作的实际进展,我们需要对金融稳定相关的各种要素,包括制度的、市场的、机构的、经济基本面等因素,历史的纵向比较因素,国别的横向比较因素等,进行多角度、宽口径的分析和衡量,从而切实掌握和判断单个的风险或系统性的风险对金融稳定的综合影响程度,为及时制定有关的金融稳定政策奠定较好的基础.

3.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要注意与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的协调.对大多数银行而言,金融稳定已成为其设定的重要目标,但关键在于政策制定者如何在作出决策时权衡和考量该目标与其他政策目标的关系,即实融稳定政策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等不同目标间的协调.

(1)政策目标之间协调的核心在于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即金融稳定与其他政策目标加以比较时,其权重如何?一般而言,货币()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在银行的决策制定中居于首要地位,金融稳定的目标往往在其次位考虑,因而在许多情形下,如果金融稳定的目标本质上是属于辅助性的且侧重于增强其他政策目标确认的政策措施的合理性时,其权重不宜过高.如果金融稳定在多项目标中赋予了过多的权重,可能会在边际上损害货币政策实现的目标.银行如果采取过于积极的金融稳定政策,可能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7]比如,当采取紧缩政策时,政策制订者将关注金融市场产生过度反应的可能性,或者资产缩水显示出的一些部门的金融脆弱性.此时,给予金融稳定较多的权重将使得上述担心更为突出,并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效率.

当然,货币政策的目标与金融稳定在长期上是一致的,稳定政策有助于实融稳定,而金融稳定也有助于提高金融调控的效率.但是,对于两者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冲突的情形,需要我们把握好上述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

(2)政策协调时,需要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和金融危机管理政策之间的密切联系.[8]金融监管和财税政策的目标是要给金融机构经营构成适度的压力和激励,并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促进其稳健经营,保持与金融稳定政策的大体协调;财政注资等支持性政策、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行使及监管过程中的及时校正措施、风险处置政策等在金融危机管理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需要加强各部门在危机管理时的沟通协调.

4.金融稳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短期、稳定和效率等方面总体权衡取舍的反映.金融稳定政策有时候具有多重目标(如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保障金融交易的及时清算等),采取的政策工具(独立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辅助性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等)较为多样,可能导致政策效果上存在一些冲突.例如,基于审慎性监管的要求,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政策,会引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资本配置效益之间的权衡,因其一方面增强了银行吸收风险、抵御冲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银行资本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商业银行的收益减少.

又如,在金融危机中,执行“金融安全网”制度中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具有注入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的重要作用,在短期内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如果实施的条件限制不严,也会损害市场的自主调节机制,增大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利于长期的金融稳定.因此,在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策制定者们需要统筹考虑经济、政治和制度等综合性因素,缜密分析相关的经济指标值,慎重权衡政策实施及其效果的优劣.在这个意义上讲,金融稳定政策深刻地折射出一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潮、政治经济体制的互动博弈甚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甚至需要胆略,是政策制定者们需要正视的一个恒久的课题.

(四)金融稳定的几个判断

1.金融风险是金融不稳定的基本要素.金融本身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累积增加了金融的脆弱性,并直接构成了金融不稳定的基本要素.但是,金融风险的存在本身并不构成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如果金融体系能较好地进行风险管理、转移和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及其传导,也不会构成金融不稳定.

在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具有横向风险分担的功能,金融相似度检测具有跨期风险分担的功能,但上述功能的发挥受制于银行贷款的高度异质化特征、维持良好融资关系的考虑和金融市场及其制度框架的运行效率等因素,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以暴跌或长期的超低交易量形式分散累积的风险损失、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集中于金融体系等,并由此成为金融不稳定的根源.

2.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维护金融稳定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保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欠缺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升高,储蓄转化投资的机制易遭遇“梗阻”,从而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难以保持金融稳定.

当然,稳定并非实融稳定的充分条件,稳定的低通胀率并不必然带来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金融失衡或不稳定的情形在稳定的环境下有时也会累积和发生.

3.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银行业是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行业.银行业的重要金融媒介功能、在金融业的规模和份量、与支付清算系统的“天然联系”及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银行业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表明,较之于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和校正纠错机制方面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其发生不稳定的情形进而危及金融体系稳定的概率也大大高于证券和保险行业.

4.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确保一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在一国出融市场大幅动荡、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受阻、不少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等金融不稳定的情形下,是不可能有任何国家金融安全可言的.当然,金融体系的稳定状态并不必然带来绝对的金融安全.运行稳健、功能完善、效率良好和制度安排合理状态下的金融稳定可以为金融安全奠定有力的基础;过度管制、效率低下和制度结构失衡状态下的暂时或表面的稳定状况则会损害金融体系的诸多功能,增加其脆弱性,酝酿着金融风险.

四、金融稳定的制度演进和发展

金融稳写作度的演进与政府对经济实行管制的职能及银行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贯穿着金融风险――金融动荡――金融治理――金融秩序这一政府和市场重复博弈的主线,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或动荡之后“高调登场”,体现了银行初始职能的新近回归及其总体上螺旋式发展的趋势,深刻佐证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这一内在规律.

Bruni(2003)[9]将银行的发展划分成四个阶段:(1)在18、19世纪的前古典时期,银行主要向政府提供优惠融资以换取银行券发行的垄断权;(2)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古典时期,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保持金融稳定,包括维持货币和黄金的可兑换性、履行金融监管职责等;(3)在20世纪30、40年代―80年代的传统时期,银行主要关注于可调节的货币管理;(4)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现代时期,银行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稳定.

从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在Bruni所述的古典时期,部分准备金的银行体系下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对货币存量产生有害的收缩机制,这样就产生了对最后贷款人的需求,而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的优势能够创造出高能货币,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从而逐步形成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责,是人们对维护金融稳定进行早期探索和努力的结果.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是金融稳写作度演进中的重要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直接催生了作为反危机应对措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诞生,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力的不断增大,相继被许多国家采用.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在同一时期也基本确立,并逐渐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丰富了金融稳写作度的内涵.

上述有关金融稳写作度安排的施行,促进了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使得西方各国在20世纪30、40年代―80年代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这一时期,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关注逐步让位于货币政策的调节性管理,金融稳定问题逐渐淡出了金融决策层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飞速发展,古典时期经济学所描述的一些情形如金融脆弱性、――工资弹性、国际资本流动等逐渐在金融实践中复归,金融动荡或危机导致的破坏性后果十分严重,古典时期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理由似乎重新显现.[10]这些推动人们对以往的制度安排进行深入的思索和重构,从而提出了“金融安全网”的概念.金融安全网是一个保护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的一系列精密机构的体制系统.[11]一般包括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金融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三个组成部分.金融安全网的三个部分紧密相关,需要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以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墨西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等国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或动荡极大地震撼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进一步推动了对金融稳定问题的研究,逐步将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外部冲击、金融监管独立性和公司治理、破产框架、会计标准和准则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健全纳入到金融稳定整体框架的分析视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全面评估、监测成员国及其他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根据《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等9个标准和准则,FSAP从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性和透明度、审慎监管对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影响、金融基础设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评估一国或地区的金融体系是否稳健.

五、结论性评价

金融稳定的基础性理论是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目前尚缺乏对金融稳定深入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范式,导致学者们对金融稳定的定义、内涵及其制度演进等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总体来看,对金融稳定的定义和内涵需要从整体、系统性的高度予以分析和概括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共同特征之一,在此基础上的政策性内涵分析及其作用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效应,便成为制定金融稳定政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金融稳写作度历史演进的进一步考察,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关“稳定―效率”这一对永恒矛盾的动态组合和螺旋式发展,更好地探究金融稳写作度框架演进的内在规律性,便于政策制定者们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统筹安排,及时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改革的阻力和减少成本,推动金融稳写作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Schinasi,G.,2004,“Private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 ”[Z],IMF Working Paper,No.120.

[2] 同上.

[3]Crockett,A.,1997,“Why Is Financial Stability a Goal of Public Policy ”[C], paper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1997 symposium, “ 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Global Economy,” in Jackson Hole, Wyoming, August 28-30.

[4]Schinasi,G.,2004,“Private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 ”[Z],IMF Working Paper,No.120.

[5]Schinasi,G.J.,2005,“Preserving Financial Stability ”[R],IMF Economic Issues,No.36.

[6]Schinasi,G.J.,2005,“Preserving Financial Stability ”[R],IMF Economic Issues,No.36.

[7]Ferguson,Roger W.,2002,“Should Financial Stability Be An Explicit Central Bank Objective”[C], paper prepared for Challenges to Central Banking from Globalized Financial Systems Conference at the IMF in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16-17.

[8]Goodhart,C.A.E.,2004,“Some New Direc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Z],Per Jacobsson Lecture,June.

[9]Bruni,F.,2003,“Financial Stability Policies as Challenges for Modern Central Banking”[C], ONB 28th Economics Conference,June15-16,Vienna.

[10]同上.

[11]Santomero,A.M.,1997,“Deposit Insurance:Do We Need it and Why?”[M].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August.

Financial Stability: Definition, Conno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Duan XiaoxiAbstract:Financial stability is such operating conditions that institutions of /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financial systems design rationally,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core functions of risk or resource allocat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s the public goods which 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mobility, efficiency, prehensiveness.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tability is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governmental regulation on economy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central bank, which

reflects the main clue of repeated game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of mode of “financial risk―financial turmoil―financial governance(regulation)―financial order(stability)”.Key words:financial stability, financial policy,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change

[ 收稿日期: 2006.12.7责任编辑:单丽莎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01-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