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体系

点赞:28524 浏览:1321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分为独立性工具、辅助性工具、协调性工具和补充性工具,金融稳写作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关 键 词 :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制度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42―03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

[作者简介]王继权(1973-),安徽合肥人,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汤斌(1969-),安徽旌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科研人员.

一、已有的关于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架构的讨论

(一)关于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的讨论

银行成立之初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防止金融不稳定的发生(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目标定位证实了这一点),其手段则是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向金融市场或特定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有西方学者较早明确地将银行流动性支持作为金融稳定政策工具进行讨论.Frydl&Quinty(2000)认为,银行在确认银行危机的系统性特征之前,就对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这种融资通常蕴涵着高风险.Powell(2001)、John Chant(2003)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视角将一国金融稳定的政策措施划分为危机预防、危机管理政策,或者更具体的预防性政策、遏制性政策和纠正性政策.

欧洲央行Tommaso Padoa―schioppa(2003)从广泛的视角,将银行及相关金融部门的政策工具加以梳理,概括出一套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体系(如表一).

IMF专家Aerdt Houben Jan Kakes&Garry Schinasi(2004)在系统探讨金融稳定框架构建时,主张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预防型、援救型和处置型政策.每种政策类型须采用不同弹性和力度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搭配(如表二):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指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政治保障;利率、汇率、流动性支持、资本账户管理、舆论引导或道义劝告等工具;支付体系支持、法治支持、审慎监管、投资者保护制度、监管协调机制等制度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利用这些政策、工具和制度,共同维护金融稳定.


(二)关于金融稳写作度构架的讨论

国外关于金融稳写作度构架的讨论,主要侧重从宏观层面对金融稳定进行制度分析,或日探讨制度视角的金融稳定框架.在外延上,包括了金融稳定的管理构架、金融体系规则和标准、金融监管框架和效率、金融结构和公司治理等.

Litan(1997)认为,应摒弃“预防―安全网”制度模式,而实行“竞争―遏制型”制度模式.该制度模式更多地关注于鼓励竞争,同时也有赖于及时校正行为、消除支付清算系统的时滞现象,建设性地运用市场力量或近似市场的方法以预防和阻止金融危机发生.Das、Quintyn和Chenard(2004)等选取了有关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体系结构、制度和治理环境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监管治理与金融体系稳定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Llewellyn(2001)认为,要着眼从整体角度考虑金融稳写作度框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他提出的金融稳写作度框架包括6个方面:制定规则;监测和管理;激励机制;市场约束;政府干预;公司治理.Oosterloo和De Haan(2003)也概括了金融稳写作度框架的组成部分: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金融稳定风险评估;目标和评估不一致时使用的政策工具;金融稳定的决策程序;负责维护金融稳定机构的责任.

二、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组合

本文侧重探讨金融稳定政策工具体系(与各种政策类型相对应的工具组合)及其应用.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笔者将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分为以下几类:

(一)独立性工具

这种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具有相对独立性,是银行维护金融稳定主要使用的、基本不需借助其他部门协助就可实施的政策工具体系,主要包括:

1.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分析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于监测全局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种宏观层面的分析方法.银行肩负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具有前瞻性地运用宏观审慎分析手段来度量整体风险及风险冲击影响的能力.利用宏观审慎分析,可以识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键风险点、脆弱性和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在具体的工具运用方面,银行要引入前瞻性的宏观审慎分析手段如压力测试、事先预防以及全周期风险评估等技术,来提高度量整体风险的能力.

2.金融风险预警.通过设计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预警方法,对收集的宏观经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获得量化结果及相应的稳定性评估结论,并以适当形式向有关金融机构或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提示,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危害.

3.监测支付清算系统.各国银行把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放在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位置,力求使银行对支付结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银行需要重点监测:主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充足状况;各类创新支付手段及类业务的资金交易风险监测;加强监测大额、可疑支付交易及其他异常支付交易活动.

4.紧急流动性援助.最后贷款人融资可能是银行用于处置金融不稳定的最传统的工具.它包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整个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和对个别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当显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存在不足时,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一定量的基础货币,缓解市场整体的流动性压力;
个别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主要针对缺乏流动性、具有偿付能力并且其倒闭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机构.

5.征信管理.银行通过征信管理,及时监测企业和个人的各类违约情况,防范银行信贷集中度和不良信贷过高所隐含的风险,进行风险提示或实行其他风险矫正措施,直接为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怎么写作.

(二)辅助性工具

辅助性政策工具,是维护金融稳定辅助使用的政策工具.大多属于在实现其他政策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的、辅助性的政策工具.大致包括:

1.货币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恰当履行货币调节职能,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而宽松的货币环境,是从宏观、整体角度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方面.货币政策最核心的是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而金融稳定又以保持币值稳定为重要前提,因此,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兼容性.这意味着,当出现重大的外生冲击导致货币环境恶化时,银行要及时进行对冲操作;或者当观察到经济和金融体系存在着某种自身无法修正的扭曲时,银行可采取先发性(Preemptive Policies)的政策操作,消除风险隐患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长期运行的影响.

2.短期利率.短期利率反应当期的资金市场.它主要受物价水平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反应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重要经济变量之一.一定时期内保持利率的相对稳定,对维护金融稳定有重要意义.应以短期利率为市场风向标,综合调整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达到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

3.公开市场操作.作为银行主要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对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有直接的影响.银行在公开市场写卖有价证券,是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最有效手段.公开市场操作还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扩张性或收缩性影响.

4.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是银行货币政策的补充性政策工具.它本质上是银行运用行政手段间接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当金融风险苗头出现时,银行通过实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舆论引导等,公开或非公开地与投资者、金融机构及有关各方及时沟通,传达政策意图.

5.汇率.无论在固定汇率制、还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银行为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或有意识地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怎么写作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制定稳健的、前瞻性的汇率政策,采取适度的直接干预措施,可以确保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三)协调性工具

协调性工具是银行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信息交流和共享.由于职责定位不同,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信息收集的范围、标准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金融风险的关注点也不尽一致.因此,应建立银行与其他各职能部门(主要是各行业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存款保险机构等)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通过定期的信息交流和互换,定期举行座谈会和进行工作磋商,以及对金融重大、紧急、突发性风险事件进行通报,来交换对金融稳定状况和政策取向的看法.

2.协调管理.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往往归属不同的政策主体,各行政主体关注的政策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各职能机构对金融稳定形势的判断难免存在差异,所推行的政策可能有交叉重叠或相互干扰.金融稳定政策协调管理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分歧,从而在使用相关政策工具时,各方既明确自身分工、承担相应的职责,同时兼顾与其他职能部门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

3.风险协同处置.银行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应与相关部门建立金融风险协同处置机制.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在风险加大或资产质量变差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压力尽快得以纠正;另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爆发时,银行与相关管理部门协同对高风险金融机构采取接(托)管经营,资产、负债或机构重组,对于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进行市场清算退出等处置.

(四)补充性工具

补充性工具是银行以外的其他相关部门使用的、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

1.审慎管制和审慎监管.金融审慎管制和审慎监管(Prudential Regulation&Supervision)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金融运行不协调和低效率的一种调整.金融审慎管制和审慎监管通过设定市场准入门槛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限定业务范围,设置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偿债能力以及银行信贷集中度等监管标准,或者通过设计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对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进行预警和提示,防范和及时遏制金融机构风险.立足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金融管制和监管措施,有利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防,从而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2.风险补偿机制.国际经验表明,存款保险等风险补偿制度,在形成规范有效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减轻政府救助负担、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既有利于防止金融挤兑风险的蔓延,在正常金融机构和有问题金融机构间建立一道隔离墙,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力量,防范金融机构的高风险经营行为.

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风险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健全金融稳写作度体系

本文侧重讨论狭义的金融稳写作度体系.它是指与金融稳定法规政策相对应的、用于规范金融体系运行并具有金融基础设施性质的一系列规章及规则体系,在外延上大致包括金融监管框架、支付结算规则、公司治理准则、会计和审计标准、信息披露体制、社会信用制度等;而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广义的制度范畴,在此不作具体探讨.

1.金融监管框架.金融监管框架基本涵盖两方面核心内容,一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二是金融监管标准厘定.关于金融监管体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加剧,混业经营所具有的综合竞争能力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金融监管也显示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监管的转变,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金融监管标准是决定金融监管成效的重要标杆.IMF等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各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评估,按照IMF等国际组织的观点,金融监管标准的核心原则包括:(1)监管治理;(2)监管实践;(3)审慎框架;(4)金融操守和安全网.

2.支付规则.支付规则是确保支付结算体系安全、高效运转的基础性制度设施.十国集团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颁布的《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提出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法律基础、支付系统的制度和规则、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时最终结算、多边轧差等内容.

3.公司治理准则.经济合作与发展国家(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准则》已成为各国评估和改进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该准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公司治理框架应当保护股东权利;应当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应当承认利益相关者的法定权利,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应当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所有的重大事项,包括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所有权和治理状况;应当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董事会应当向公司与股东负责.

4.会计和审计标准.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国际会计准则》(IASs)等构成,由36条有效的IAS-IFRS准则、11个解释公告以及解释具体条例的指引组成,为披露财务报表信息提供了完整框架.该框架定义了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突出定性特征使得报表信息更加有用,规范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以利于确认和计量.

5.信息披露体制.国际上认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实践由监管框架、上市要求和公司法决定.新巴塞尔协议(BaselⅡ)为了强化市场约束,将信息披露要求作为协议的一个支柱(支柱Ⅲ).支柱Ⅲ下的信息披露的范围主要涉及那些与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有直接关系的条款,它要求银行根据在支柱I下采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披露.为此,支柱Ⅲ提供了13个信息披露的模板.

6.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制度通过建立一整套的信用约束机制和规则体系,确保社会经济生活诚实守信、有序运转.社会信用制度内涵很广,包括信用文化基础、信用征集、信用怎么写作、信用评级、信用相似度检测组织、信用监管、信用环境、失信惩戒机制等.其中,信用征集和信用评级是基础,信用相似度检测和怎么写作体系是核心,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是保障.

(责任编辑: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