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

点赞:23263 浏览:1064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科学课程已经成为初中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科学,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是一个学科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科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本文从概念教学的意义,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和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升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初中科学;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58-02

一、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辅的是探究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带领学生们走向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概念教学纠正、补充、完善了学生的前概念,以构建正确的认知为任务,对学生平常的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均有影响.因此概念教学主要就是基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以一系列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新概念.

二、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初中科学这门课程属于一门综合课,教课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别的专业课转教这门课的.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下,而且以前对这门课程也只有模糊印象,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好这门课程,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有些概念甚至理解不透彻,不明白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环境的意思.这些都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课本,并且与学生们充分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前概念.否则对课本了解的不透彻,只能导致科学概念教学事倍功半.

2.以“我”为主,无视学生已存在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有教课的经验,但方式不对,把自己脑海中的,课本中的概念强加给学生,也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其实教师当初接受一个概念,也是经过不断认知,以及生活中的不断实践而来的,想要彻底理解一个概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例如分子的概念为“由原子构成的微粒”,在化学中分子的定义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最小的粒子不应该是原子吗?问题就在于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上,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所以教师要重点让学生分清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本身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其中包括了已经认知的前概念和生活中丰富的认知经验.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一无所知,对他们进行填充式教育,殊不知有些概念会与脑海中的前概念起冲突,处理不好,反而会在脑海中加深错误的概念.举个例子,我曾经对本校的中学科学老师做了个调查,随即抽取了10名中学科学教师,让他们谈谈对小学科学课本的了解,有7名教师对小学科学一无所知,2名教师表示看过小学科学课本,只有1名教师认真阅读了小学科学的教案,并能结合初中科学进行授课.其实中学的科学课程是对小学课程的加深和延伸,想要教好中学科学,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小学科学,做到心里有数,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思想考虑,这样做会使概念教学事半功倍.

三、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1.概念的情境教学.(1)巧设情境,引出概念.在建构主义理念下,要根据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活动中学到经验和知识.如“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几个字或者画图,完了后喷点稀释碱溶液就会显现出来”、“彩色温度计的制作”等等.就初中生心理状态而言,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而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又可成为学习的动力.做好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好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讲《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一节课时,我们可以从外星人入手,“某报纸上曾刊登过,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外星人是1934年在美国发现的”;在讲《健康与环境》时,教师可以就身边的案例来创设情境,如结合2003年的非典,2006年爆发的禽流感等案例进行教学,由于是真实的案例,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2)结合生活,建立概念.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们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做到眼、口、手、脑并用,使科学概念的形成更加形象化,最后在脑海中建构一个正确的概念体系.欲速则不达,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解,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通过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在生活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例如燃烧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的脑子里的理解都应该是在有氧气的条件下才能燃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来说明,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镁条,使之在二氧化碳其中燃烧,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去实验,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所知道无氧能燃烧的东西,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正确的概念.(3)使用模型,构建概念.有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主观定义,从文字上不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把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东西,让学生们能看到,感受到,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概念很容易混淆,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型来让学生们区分,更容易辨别.

2.加强概念的“内外”理解.教师应加强概念的训练,是学生们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科学概念是反应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应的事物联系就越广泛.注意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单单是要注意一般的知识,而是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上,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延伸的知识网络.这种紧密相连的知识网,为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们能顺利的理解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


3.重视前概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上课时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说出自己脑海中的概念,从而加以引导,转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学生大脑中往往都存在大量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前概念,这些都是他们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体会到的,属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如燃烧现象,学生们会认为没有氧气就不能发生燃烧;再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等等.如何处理这类不完全甚至错误的概念,就成为教师首要的任务.不可否认,生活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如水往低处流,地球是圆形的等概念,这些都是正确的生活概念,我们可以加以利用,让其变得更丰富.因此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仔细备课,能很大的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