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观的民族旅游

点赞:22846 浏览:1059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资助项目:湖南省社科联课题(0803051B)、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8C766)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论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归根到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的、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再次得到了全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决议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中国的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肯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生动体现.当然,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应是指导我国民族旅游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近年来,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文明、积极向上、健康的旅游方式已逐步兴起,发展民族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支持和游客的欢迎.但是,从近年来各地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存在许多不科学、非常规行为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民族地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退化,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不规范,产品雷同;形象失真,利益分配不均;古雅淳朴的民族民风商品化,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为了追求直接的旅游经济效益,很多民族地区忽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过度过滥,盲目照搬照抄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旅游业要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目的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向上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进行产品的独特设计,在发展手段上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对少数民族加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民族旅游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产品,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在某中程度上说就是一依次体验异族文化的经历与体验.因此,文化是民族旅游的灵魂,文化含量的多少决定民族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强弱,文化积淀越深厚,审美价值越丰富,旅游者的回头率越约高.但文化不是静态地发展的,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交流和融合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脚步发生着文化的变迁.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的民族地区,在旅游者大量涌入而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居民容易产生心理以及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利益的失衡感,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弱势文化”也必然会旅游者从发达地区带来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与吞噬,故而,“汉化”、“现代化”成为了很多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对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构成致命性威胁,直接影响到其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民族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发展民族旅游的同时,应对当地居民加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强调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而不是盲目自卑、迎合与模仿.

基于科学观的民族旅游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

“民为邦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流传千古的孟子名言.与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相适应,我们也应将这一文化贯穿于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中.

1.以游客为中心,注重游客生命质量地提高

Smith(1989,2)曾给民族旅游下了定义:“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民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少数民族古朴的文化和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居住的自然环境中奇异的山山水水等都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正如前所述,旅游者购写的民族旅游产品从实质而言就是依次体验异族风情与文化的体验,因而,民族旅游更重要的是在于使旅游者的“新”“奇”“特”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让旅游者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民族风情而旅游者也格外注重精神与视觉感受.因此,民族旅游的开发规划要以游客为中心,每个旅游项目、每项旅游设施、 每条旅游线路的设计安排都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和心理感受,以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要为旅游者提供具有精神价值、知识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健康价值、愉悦价值的民族旅游产品.应通过有效的导引使游客在亲近土著民族、欣赏山水、体验民族风情、享受异族文化的旅游过程中体验“新”、“奇”“特”, 感受“真”“善”“美”,使旅游者通过旅游在精神、审美、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

2.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1)鼓励社区居民参与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并颁发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在该议程中所倡导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要群体,人本主义理念是以实现居民最大幸福为目的,即居民是社区发展的终极怎么写作对象,人本主义理念同时还决定了居民不仅是社区发展的怎么写作对象更是社区发展的参与主体,离开居民参与的旅游目的地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旅游地发展只有立足于社区参与并依靠社区居动地、积极地参与,才能为民族旅游地发展铺下“绿色通道”.

(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源,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可见,经济利益是人的根本利益.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动地承担了过多的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若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补偿或收益,长此下去,可能会引起社区居民的怨恨,出现多克西(Doxey)所说的现象,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职能,而且当居民的预期结果+利益+公民职责-代价>0时,就会促使社区居动地、积极地参与旅游发展事务,这有利于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提高.

三、奉行科学的管理方法

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或者集体生活,就有了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一切有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的总体的运动,等一个单独的提琴手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由此可见,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是提高一个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它与科学、技术鼎足而立,成为了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由此,一是政府对民族旅游的开发要加强宏观管理与规划,不能盲目地开发民族旅游,防止民族旅游“遍地开花”却不“结果”,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与闲置;二是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要注重自身素质地提高.旅游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怎么写作产品.旅游者是否满意关键在于他是否获得了满意的旅游体验.满意的旅游体验来自于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高水准的怎么写作,这就需要从事民族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经验以及怎么写作技能,以便及时沟通信息,顺应游客需求,提高旅游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