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医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点赞:26655 浏览:1208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医学教育质量的影响,探讨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29-02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向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交了题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转化中的问题》的论文.一般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产生的标志.在这篇论文中,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段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程,这具有历史必然性.他预测,高等教育不仅会变成大众可以享受的权利,而且会变成一种普遍的福利,最终必然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为依据,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的水平时,是一种精英型高等教育;达到15%以上的水平时,就开始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达到50%的水平后,标志着高等教育开始向普及化方向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医学教育质量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实行扩招以后,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高校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2月2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说,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一般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标志.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入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没有发生适应性地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据此,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二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前者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含高等医学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指的是依据高等医学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受到一系列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源质量有所下降.1999年各高校普遍扩招之后,高等医学院校招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很难做到精心挑选优质生源,同时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势必造成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门槛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学资源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特别是高校大幅扩招以后,教学经费没有按照相应比例增长,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的总体资源配置、教学科研设备、基础设置条件、生均教学用房、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实践教学条件等硬件资源不足.此外,生师比例的提高带来大班上课,师生互动交流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相应的减少,教师负荷加重,以及教师学习、进修机会的相对减少等软件资源的不足,这些均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教学管理难度增大.学校的逐年扩招,教育对象的急剧变化使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来不及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革新之路,就迅速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大多数普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仍沿用精英时代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如培养目标缺乏个性化内容、培养方式趋同、重智育轻能力等,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使得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难以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与系统化.

(四)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由于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管理的不严,以及学生管理客观存在的困难,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断下滑,具体表现在学生“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薄弱.“三基”训练的目的,就是训练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巩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基”的薄弱,势必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培养质量.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多样化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观.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转变教育观念是先导.没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很难健康持续发展.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潘懋元则认为,多种形式的办学,应有多种规格,各具自己的特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因此,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应以国际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医学本科专业认证为准绳,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符合国情校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观.

(二)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高等医学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医务工作人员,因此其培养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应制定各种规定措施,引导鼓励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研究活动,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其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成长,如岗前培训、集体备课、试预讲制度、导师制等多种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此外,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尤其是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教学基层单位的作用,引导督促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和教学研讨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三)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来实现的,而课程教学体系是教学计划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依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生物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课程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设置了相关课程,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设置应以满足医学教育标准规定的医学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普遍存在着课程门数多、周学时高、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各高校各专业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学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并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内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确保学生不增负,学习有效果.

(四)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医学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环节.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实验室操作、床边见习、生产实习,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良好的临床素质,使其将来能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临床思维,有敏捷的临床反应及协调的临床操作.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临床能力可定义为医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动手能力、临床知识和技能等,临床能力是检验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金石”.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缩小并消灭这种差距,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见习、实习)的管理,建设一批管理规范、师资优良、带教经验丰富的示范教学基地、教学实习医院,为加强实践教学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快讯:中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EB/OL].,2006-02-28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基金项目】校级研究生启动金

【作者简介】杨(1981- ),女,湖北医药学院教务处讲师,主任科员,硕士;纪武昌(1979- ),男,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教学管理部主管,讲师,硕士;张丽萍(1970- ),女,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主任医师,硕士.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