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的文学焦虑症

点赞:17949 浏览:819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界存在着普遍的“焦虑症”.我们一直在焦虑,为什么没有大师?现在我们又在焦虑,文学被电子媒体挤压,会走向“终结”吗?我们总有太多的焦虑.也许不必用这样的问题来折磨自己,每个人面前还是有许多简单、但切实的事情可以去做.

[关 键 词 ] 文学 影视 传播 网络 焦虑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界存在着普遍的“焦虑症”.“五四”以来的不同时期,我们经常对文学现状严重不满,并焦躁地期盼、等待出现大师,出现伟大作家,出现文学的划时代的辉煌.上世纪30年代,鲁迅还活着,有“我们为什么没有托尔斯泰”的发问.那时候,鲁迅还没有被承认是大师.40年代,纪德、里尔克、罗曼罗兰、T.S.艾略特等,成为不同文学派别崇拜的对象.1958年,周扬在一次演讲中,地呼唤诞生“我们中国”的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中,、姚文元等“激进派”虽然宣告正在“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但又有些心虚地将这个“光辉灿烂”推到难以预测、难以真实感知的远方.到了十年代,这种“焦虑症”有增无减.①

感叹没有大师,感叹这是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因为焦虑于没有大师,进而焦虑于文学.面对影视、传媒、网络的大肆进攻,文学还有希望吗?文学究竟还能走多远?文学能带给我们什么?这种忧虑,这种焦躁,让我们坐立不安.


一、影视、传播、网络

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知道了王朔;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电视剧《岁月》的热播让人们开始关注阎真;《蜗居》的风靡更让作者六六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电影《没事偷着乐》、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使得刘恒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很少人有兴趣去翻看这些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原作《动物凶猛》、《妻妾成群》、《沧浪之水》、《蜗居》、《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恰恰导致了一个“当代文学在读者中到底具有多大生命力”的问题.结果我们在今天都已经见到了:小说家们在创作中的努力似乎并非得到公众多么热情的回报,除了大学生,成年读者阅读当代小说的百分比小之又小.他们倒更愿意去关注被知名导演根据当代小说家们的原著所拍成的电影.②

图书这种曾经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神消费品在影视的冲击下有些黯然失色.出版商纷纷借鉴其他商品的销售方式,慢慢摸索出一套售书方法:在图书上架之前发出具有卖点的订单,然后请作者到大城市的大书店现场签名售书,并接受媒体的采访,请有名的评论家写书评.书商的炒作方式则更加灵活,常常利用书架上的广告词、数额巨大的稿酬等方式将图书推进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中.

1998年3月网络上出现了台湾大学生蔡智恒(网名:痞子蔡)的长篇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连载.来自海峡对岸的这位大学生的写作行为,为80后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启示,顿时令无数青年网民竞折腰.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其生长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打开各大网络文学网站,种种名目的网络小说扑面而来:“玄幻奇幻”、“武侠仙侠”、“科幻灵异”、“耽美同人”、“盗墓”、“穿越”、“后宫”等等.在网络文学中,语言幽默诙谐口语化,“宏大叙事”渐行渐远,文本逐渐走向类型化.出现了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等一大批被网民推崇的“网络查重复率”.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中,无数的网民在阅读网络文学,参与网络文学,以网络文学为依托,肆无忌惮的进行着“自我书写”.恰如一位自称是“新传媒跨界研究‘独立学者’的薄客庄子的概括:“我时代”.薄客庄子认为,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就是正在全面进入“我时代”,进入了所谓的“IMedia”(我媒体,我为媒)的时代.以“我”为旗帜,以“我”为标签,以“我”为志向,也以“我”为旨归.③

二、市场经济促使文学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变革,政治体制也进行可一系列意义重大的改革,伴随着这些改革的实施,经济、文化乃至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在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形态,以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

媒体时代的文学焦虑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网络文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市场经济好似像一枚指南针,指引着文学的多元化.有道是“有需求就有供应”.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影视、传媒、网络等传播方式以无孔不入的方式强而有力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滋生着大批影视文学、商业文学、网络文学.文学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影视文学、商业文学、网络文学正拓展着我们对文学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话语系统,特别是网络上一批来自民间的作者将这种底层的生活体验和生动的民间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为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三、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时代使然

大众文化是拥有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消费社会的产物,是19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的伴生物.当今大众文化的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报刊连载体文学等,凭借媒体的优势,影响越来越大.从在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来看,文学的单一审美本质已让位于更多样复杂的文化特性.我们习惯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将文化世界三分天下.如今的大众文化借助于多样化的媒体形态,正在进行着一场爆炸性的演变.

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时代使然,更是中国公众的一种新的需要.在基本的温饱得到满足以后,在政治与日常私人空间有所区别之后,人们竭力寻找着属于个人的文化消费空间.

四、文学“边缘化”是一种生存形式

80年代中期,文学开始“向内转”,“回到文学本身”,掀起了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为主要学习对象的形式变革.这场先锋变革,在“写什么”方面,与大众关心的社会内容脱节,在“怎么写”方面,超越大众熟悉的现实主义笔法.④将文学“边缘化”归结于80年代后期的“纯文学”思潮影响.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文学再度“边缘化”.较之于80年代的文学“边缘化”,这次已不是文学走向“纯文学”的焦虑,而是以传统的纸质载体为媒介的文学失去了中心地位,走向边缘的焦虑;是文学创作不再独立,要与新的媒体合作的焦虑.

其实又何苦焦虑?文学“边缘化”绝非“文学已死”.仅仅是文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文学新的生存形式.文学运用电子媒介,将会大大拓展文学的生存空间.目前存在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部作品往往是先成为电影或电视剧之后,才为大家所熟悉,然后带动书籍的销售.也就是说,电子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可文学作品的广告代言人,是文学运用电子媒介这种“媒介”的表现之一.⑤而网络上的大量文学作品或结集出版成书或成为游戏制作部门的游戏脚本和智力支持或成为电影、电视、动漫的改变对象.

参 考 文 献

① 洪子诚:《文学的焦虑症》,《文学报》(沪)2010.1.21

② 徐江:《苏童的穷途末路》,《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④ 邵燕君:《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生成》,《文艺争鸣》(长春)2009.12

⑤ 夏秀:《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