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阅读引入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点赞:29361 浏览:1336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作品是训练语言和思维技能的载体,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哲学观念和艺术传统.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可以改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拘泥于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被动式学习,促使他们主动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来加深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并借助内隐认知的自发性成效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则,增强语言学习的自信,体会语言世界的快乐.

关 键 词 :英语文学 公共英语教学 内隐认知

19 世纪英国文学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对文学的本质有过三点界定,即文学是个人的、主观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是训练语言和思维技能的载体【1】.事实上,阅读文学作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一方面可以提高词汇量,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哲学观念和艺术传统.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公共英语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可以适当地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与欣赏.这种融入可以使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有效地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达到对语言灵活度和专业性的掌握.因此,有效认识英语文学的功用,探索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英语文学知识,或许可以给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一条思路.

一、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必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是人类在社会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已.事实上,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2】.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和语言的关系自然是很密切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事实上,文学和语言合则兼美,离则两伤.正因为如此,学习语言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毫无生气的编码来机械地加以练习和记忆,否则就会违背语言学习规律,且只能学会语言的皮毛,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高等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上,不能简单地以听说读写译等单项语言技能的培训为中心,而忽视语言的整体性和文化背景.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使学生从思辨中、从运用中学习语言.英语教学已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工具论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化.因此,大学生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将重点放在纯粹的语法和单词等基本元素的简单记忆上,而是要向学生展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事实上,许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首先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学生入学有全国统一英语考试,但学生由于专业种类多、英语要求差异较大, 造成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明显,也就相应地给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公共英语教学的灵活度较大,对于教材的选用,各个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第三,在教学设计上,公共英语教学教师要么止步于语言的表面知识,要么虽然推荐了一些文学作品给学生,却因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欣赏而收益甚微.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缓解上述各种困难,是摆在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将英语文学融入公共英语教学,从语言整体性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单项英语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地掌握英语语言,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二、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可行性

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在学生基础、教材与教学设计和教师条件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一直以来,针对语言教学活动,许多教育家和教师都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教学法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心理临床咨询经验应用到教学过程上的结果.在罗杰斯看来,“我们不可能直接教给别人任何东西,只可能帮助别人学习”【3】.笔者认为,对于公共英语教学,教师更多地是积极地创设适宜学生自己学习的英语环境,绝不是给他们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由此,大学生更加具备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学习的基础.

在公共英语的教材和教学设计上,如何融入英语文学,达到预期效果呢? 传统的教材一般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内容相当,且各环节循序渐进,极尽对各语言单项技能知识的灌输.不能否认,当前的大学生学位课程教学和考核设置还不可能完全放弃对传统的语言功能性的关注,但是,并不是没有空间让英语文学融进公共英语的教材设计.笔者无意在此具体给出教材设计的各个环节,但认为公共外语教学的教材可以轻语法词汇要点,重引导性讨论和阅读,并在讨论和阅读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融入英语文学.教材的阅读部分应由文笔优美的评论文章或科学报道组成,讨论部分则更多提供导向性的文学阅读, 以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

结合教材的使用,公共英语教学设计上可以更加灵活.相比高中英语教学,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要轻语言点讲解,重热点话题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介入,而是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关心的话题, 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过程中力图挖掘自己的语言潜能,忘记语言的障碍,完善语言的学习.笔者以“克隆”这一主题为例,展现如何在教学设计上融入英语文学的知识.

首先,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预读教材提供的有关“克隆”的英文评论文章,并在教材提供的几部相关主题的英语文学作品中选择一到两部作为主要阅读对象.笔者以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例.在预读阶段,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阅读《弗兰肯斯坦》的中文版,但要求学生对小说中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英文版的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再进行扩展性的英文阅读和积累.这个预读过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兴趣点或专业背景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同时从小说英文原版中了解地道的英文表述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上课时教师先以穿针引线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课前的阅读来界定课堂讨论的焦点话题.教师可偏重《弗兰肯斯坦》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的信息提供,帮助学生理清“人造人”和“克隆”这一话题的碰撞,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组时尽量使小组成员专业背景多样化一些,可以让每个小组更为充分和多角度地讨论和分析话题.教师在倾听各小组的讨论时不做判定,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针对学生在阅读中不明确的问题给予解答,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忘记语言的束缚,竭尽所能展现自己观点,充分体验表达的灵活性.

第三,在进行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鼓励学生就各焦点话题发表各自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或进行质疑.必要时,教师可以改变角色帮助弱势学生发问,以促进和活跃讨论气氛;同时,教师也可从小说虚构的角度出发,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相比,帮助学生自我反省在阅读《弗兰肯斯坦》前后对“克隆”话题的理解所产生的变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就小说作品中提到的“人造人”故事情节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在自己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世界产生更多的兴趣,发现英汉文化之间的异同,并对相同主题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阅读的,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更深层次地了解英语文化,真正实现语言学习本身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对英语文学有一定的积累和鉴赏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主,而将英语文学融入教学则需要教师更多地采取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当前大多数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英语文学这个视角来改进、完善教学,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的融入在各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它能给学生创设英语文化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也恰恰就是认知心理学领域所说的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内隐认知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无意识产生的学习活动.这也恰恰体现了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教学设计,会产生自发性的学习成效.

三、内隐认知与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成效

内隐认知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领域越来越关注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知识、感知或记忆等无意识影响对人们行为的改变,尽管人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相比于外显认知,内隐认知以其自发性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解,学生通过有意识的、对知识点的注意进行学习,这是典型的外显认知过程.但是这种外显认知并不能使学生对语言深层的隐蔽文化进行思索和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却总是效果欠佳,或者只具备应试能力却没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内隐认知是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不自觉地对学习产生反应的一种自发性状态.其实,这种内隐认知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觉似曾相识的状态,人们也往往凭借这种熟悉感做出了决定和判断.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人们是在自然语境中通过语言交际获得语言,但并不一定能够明确地说出语言的规则.如前文所述,如果能了解到英语文学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切实地去加以落实,就会帮助学习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摆脱枯燥的语言形式本身的学习,使学生为文学的趣味性所吸引,在作品阅读和欣赏中无意识地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则, 形成“似曾相识”的感觉.

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常常会因各自人生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和欣赏,会起到更加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浸泡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人生悲欢离合不知不觉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有着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事实上,这种内隐认知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法更加有效, 更容易培养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培养语感.对将英语做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因为语言环境等问题, 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输入,因此, 通过英语文学的阅读能相对补充语言环境的不足.当学习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绘声绘色的文学作品情境中时, 虽然没有刻意地学习语法和词汇的目的,却可以在文学作品语境中自发性地获取知识.在笔者看来,英语文学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为具备较为成熟的思辨能力的大学生补充和语言相关的隐性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课后的扩展性阅读,超越或忘却第二语言本身的障碍, 将重心放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中去,又反而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和理解.


笔者认为,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的融入所带来的这种内隐认知的自发性学习成效,更适合大学生阶段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在融入英语文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关注的不再只是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他们更加渴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有意识的外显认知和自发性的内隐认知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可以让公共英语学习更加有效.换句话说,以英语文学融入的模式奠定内隐认知的可能性,再通过教师的介入进行外显认知的学习,会比传统的外显认知更加有效.

应该说,将英语文学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方式,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理念,但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摆脱语言学习的烦恼,尽快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引导他们走向自觉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走向国际交流合作,才是最值得我们探索的方向.或许,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却能起到影响深刻久远的效果,给予学生更多语言学习的自信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