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万富们2016年第6期

点赞:15005 浏览:681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前不久,组织全国24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深入昆仑山深处的农三师叶城二牧场.那里有一个名叫姜万富的团场医生,事迹十分感人.因为他是上世纪60年代来疆的上海知识青年,上海市委宣传部闻讯,《解放日报》等沪上媒体也加入了上山的队伍.

内地媒体的记者从北京、上海等地飞赴乌鲁木齐,马不停蹄转飞南疆重镇喀什,换乘汽车,再经过大半天的长途跋涉,辗转数千公里.他们眼前的叶城二牧场与繁华的都市相比,恍如隔世.仅这样的地理位置,这样的生存环境,便让这些“老记们”唏嘘,让他们感到其中的故事大有挖头.

姜万富最初从黄浦江畔来到昆仑山,一腔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热血让他义无反顾.当时,他并不知道,他的青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都要在这里燃烧.一位上海知青当年在日记里写道,新疆是需要有人来建设的,知识青年来此大有作为.这也是姜万富当时的真实想法.

据不完全统计,1961年至1966年间参加兵团建设的9.7万名上海知青中,有45784人分配在农一师,16273人分配在农二师,4971人分配在农三师,2260人分配在农四师,4200人分配在农七师,1003人分配在农八师,3500人分配在农九师,1948人分配在农十师.分配在其他师和兵团机关的人数不详.

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返城潮”中,大批上海知青又回到了黄浦江畔.姜万富留了下来.他不是没有机会回去,他不回去的理由十分简单:这里需要他.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没有任何粉饰.


农六师北塔山牧场的李梦桃医生也没有回去,地处中蒙边界的那个缺医少药的团场需要他,那里的少数民族职工群众需要他.黄浦江的涛声与北塔山夜半的风声,在他听来,都是美妙的音乐.

仅这一个简单的“需要”,就改变了一个人下半生的生活轨迹.又有多少人,能够仅凭这样简单的“需要”,将自己宝贵的人生,在大山深处放牧

姜万富们2016年第6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分配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守护在祖国西北边疆的还有许许多多热血青年.梅莲医生在巴尔鲁克大山深处,从青年走到中年,无怨无悔.

姜万富,李梦桃,还有梅莲.近几年,他们均从大山深处走出,进入国人的视野.他们均以行医为乐,为边远地区的职工群众送医送药.在解除病人痛苦、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过程中,他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凝聚成一组雕像,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姜万富们.他们是万千兵团人的缩影.实际上在兵团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姜万富.

只不过,他们仍在默默地奉献,静静地燃烧,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时间的磨砺.

如果仅在昆仑山体验数日,如果仅在巴尔鲁克山锻炼数月,如果仅在北塔山守候数年,便不会有姜万富们.

时间将一个人简单光滑的青春,印上岁月的痕迹和皱褶;将一个人可能平凡单调的人生,装入无数酸甜苦辣.时间慢慢地延伸,延伸了40多年,姜万富们便诞生了,无数人惊叹,无数人敬仰.只有大山知道,这只是它漫长年轮中短暂的印痕.

而姜万富们仍将默默地与大山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