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教学

点赞:12106 浏览:551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针对洛阳地区当下高校陶艺教学的现状提出建议.陶艺设计纳入大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历史优势资源形成地域教育特色是值得重视的事情,高校陶艺教学与中小学教育接轨,在教学中开拓创新,探讨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刻不容缓.文章以陶艺教育与洛阳地区名窑文化结合、以训练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人才、从中小学到高校教育无裂缝为着力点来分析现代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陶艺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艺术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陶艺教学地域特色技术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此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许多高校为提供所需人才开设了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国内陶艺设计的教育状态取决于整个的教育环境.目前许多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以及在教学方法上形成固定的单一模式,忽略了地域人文特点和习惯,没有做到接轨学生已有基础,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优化.

先看地域特点,河南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甚至相较现在的瓷都景德镇并不逊色.唐宋时期河南的陶瓷古窑几乎遍布全省,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中河南几乎占到一半,宝丰县汝窑,禹州的钧窑至今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作为河洛文化的中心,洛阳高校的陶艺教学应该充分的结合地域优势,吸取并发扬相邻地区陶瓷文化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陶艺教学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例如学习汝窑经典器型设计,从临摹仿制入手,到后面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自我创新,包括器具的创新,器型的创新.再者,例如汝窑釉色的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等等.同样对于禹州的钧窑也有很多借鉴之处,例如窑变的特色应用等等.其次在艺术审美方面,陶艺作品作为陶艺的物化对象,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传统的美,培养人对陶艺的审美价值,这也是陶艺教学应该培养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丰富的汝瓷、钧瓷图片,让学生真切的对其外在形式进行感知、理解和想象,进而充分的了解其艺术价值,提高创作能力.最后,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切身的与经典陶艺作品对话将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在考察课程中去禹州或者临近名窑进行实地艺术考察对学习经典文化是很有帮助的.除了考察还可以去当地实习,这样一方面切身的体验到了传统名窑陶艺作品的制作工艺,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了解现代陶艺工业的生产模式,这对学生毕业之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有极大的作用.高校陶艺教育只有与地域文化接轨,才能更容易形成教育特色,这符合我国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符合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符合教育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则,以这个思路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高校陶艺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两年的绘画造型基础,两年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的压缩课程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洛阳地区高校陶艺的教育需要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接轨.从陶艺方面入学招生上看,高校招生考试并没有要求学生有必备的陶艺基础,比如成型方式要求等等,而考量的仍是与其他艺术类专业要求一致的素描、色彩、造型方面,这就要求在入学后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偏移,最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及早的切入陶艺专业基础教学,使造型色彩基础训练与陶艺专业相关基础结合.基础的素描造型色彩等训练必不可少,因为这是所有艺术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与陶艺相关的专业基础也应该及早的切入,这取决于由陶艺专业的特殊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也有开展陶艺课程,例如“有人脸的器物”、“陶艺创作”,这都是针对初入陶艺学生而应该了解的,高校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接轨,首先应该考虑专业连续性的接轨.陶艺专业知识与技法程序繁琐而要求精湛,必须掌七十一道工序才能够制作出完整的陶艺作品.具体工序如下,分为八道加工工序:选料,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两道造型程序:设计,造型.九道制模程序:打漆,分线,匣子儿,打油(涂脱模剂),和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二十九道成型工序:一、注浆成型.分为清模,合模,量浓度,过箩,注浆,放浆,开模,修坯,粘接,打章,干燥,抹坯.二、拉坯成型.泥浆脱水,练泥,揉泥,拉坯,旋坯,粘节,打章,干燥.三、印坯成型.清模,合模,搓泥条,印坯,开模,修坯,粘节,打章,干燥;七道素烧程序.验坯,支棚板,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八到上釉程序.检素胎,补水,量浓度,捞釉,施釉,干燥,刷釉,青足;八到釉烧工艺.支棚板,清棚板,洒沙,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而许多工序的学习都必须反复练习才能成功,由上可见,这些诸多的工艺程序必须从大一时期就开始逐一练习,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大三大四阶段有独立创作的能力,因此,陶艺基础技法的及早切入是必要的,在课程设计上的连续性也显得非常重要.


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结合,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在普及这种训练模式了.例如有有部分课业是“发现老房子的美”,一方面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作出不同的机理,用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捏制等成型手法制作泥塑作品,另一方面是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周围的老房子,思考用怎样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再例如中小学课本里“故事里的人”,用手捏成型手法塑造故事里的人物,表现他们传神的一面,这就要求学生自主的思考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一个打动人的瞬间,这就是简单的思维训练,高校教育更是要将这种训练模式延续发扬.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掌握技术的必要性.特别是在陶瓷艺术教学中,技术的重要性是基础的铺垫,没有过硬的基础泥巴成型与烧成训练是不可能掌握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其次,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当下的陶艺教学中,技术的教授占相当大的分量,这种老师教授学生被动的学必然抹杀了学生原创性、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对物体的感官体验,失去了创作的自信心和原动力.陶艺的教育就是学生对泥、釉和火的把控,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效的调节利用成为表现自己意愿的作品,制作者自身的实验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在教育陶瓷艺术方面的人才时,“教”是一方面,“育”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育是引导学生去关注自身思维,关注创新思维.最后,必须认识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重要性.陶瓷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新材料的尝试,这种泥土的材料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现事物的视觉表达,具有色彩平面与立体造型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陶艺创作的每一道环节入手,从设计构思到每个工序的实施,从绘制草稿到制胎施釉烧成,到最后的成品作业,都要不断的推敲创造和丰富.只有手艺没有思想的训练结果是工人,而只有思想没有能力完成的结果是空想者.学生也不能只是接受老师的给与,应该主动的思考,只有教学双方做到有机的互动,才能让学生在掌握造型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产生新的追求,从而才能丰富陶艺设计的血液,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今天的陶瓷艺术教育是迎合社会的需求,陶瓷艺术教育从中小学到高校的普及是时怎么发表展的大趋势.综上所述,在陶瓷艺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多改进的部分,将洛阳陶瓷教育与地方特色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成就一个制陶者所必备的,要想实现洛阳地区陶瓷艺术教育的复兴,必须从中小学开始培养,高校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相信在经过不断的教学改进之后,定能培养出兼具操作能力与思想的现代陶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