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心理

点赞:16180 浏览:704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的心理过程和情感障碍,提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接受心理,以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心理

[作者简介]林楠,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广东广州5105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71-03

情感接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在的表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反映.它对于认知接受有促动(促进和促退)和调节作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情感意向与其认知意向是一致的,即学生对于与自己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内容与水平相吻合的信息,往往会产生肯定性情绪反应,如喜欢、满足、赞赏等;对于与自己已有认知内容与水平相违背的信息,往往产生厌恶、不满、失望等否定性情绪反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带有明显的情感意向.即满足学生兴趣的,学生通过接受和认同,转化为固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违背学生兴趣和意愿的,学生反应冷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的心理过程和情感障碍,提出重视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接受心理的有效途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的心理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接受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在化、价值化和人格化的过程.虽然有人提出“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互相关联并相互过渡的情育过程检测设,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过程并不同于一般的情感教育过程,本文认为具体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感受”阶段.感受是一种独特的浸润了情绪色调的感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起感官的反应形成有关的表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通过感官与心灵去感受,这种情感化了的感受与传统意义上的直观认知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效应也大相径庭.这一阶段学生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认知上的准备,而且是富有情感色彩的认知上的准备.当然,大学生精力旺盛,感知敏锐,情绪强烈奔放,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不断改组自己的需要,各种价值观都尚未定型,所以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情绪易趋向两极.

(二)“体验”阶段.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感染”,指情感随感受加深而产生的充满生命节律的起伏、跌宕、跃动等感动性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移情性体验.感染作为体验尤其是移情性体验,比感受更专注于内在的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对话,以期产生“共鸣”性情感反应.二是“感悟”,即在感受、感染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理解,它与情感水融,不是一般的“事实判断”,是一种价值性领悟、顿悟或体悟,在“体验”阶段的情感体验融汇了学生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历程,学生将其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学生潜在智慧也得以唤醒与实现,激发他们产生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感化”阶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心理过程的最高阶段,感化实际上就是情感的价值化、人格化,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由于“含蕴理念”的主导或积淀,高度内化和升华,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含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高级情感;二是指通过情感的弥散或辐射作用,沟通学生人格的各个领域,达致学生人格的全面生成.“感化”是情感接受的关键阶段,情感的“纽带”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彰显,也只有在这个层次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接受才能得到理性的调节和控制,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才能有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心理障碍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教育信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接受,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信息衰减或失真,这表明在接受心理过程中总会遇到心理障碍.过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过多涉及学生的认知接受,不重视情感接受,因而不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情感需要,难以激发与调节学生的情绪机制,谈不上对学生情感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更多是情感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的情感障碍表现为:

(一)因大学生自身情感抗拒而形成的障碍.大学生由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不足,加之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困扰和限制,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和爱好来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对自己认可的东西,往往表现为兴奋和激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表现为冷淡、厌恶甚至抵触.当他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偏差时,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以至对于一些正确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持不信任态度.而且他们常常不满足于社会尺度的衡量,要用个体尺度去作自我评判.因此,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正是由于学生内心的消极体验作祟,容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得其反.

(二)因对教育者的情感抗拒而形成的情感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冷淡、恶劣、情感对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和表现的情绪和情感,不仅难以被学生所接受,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感.“而当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对方理智的‘对象’时,他会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件‘物品’,而不是‘人’,从而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迫,进而激起心理上的反抗,甚至被激怒或者产生敌意.”如果学生缺乏对教育者可信可亲的情感体验,则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曲解、肢解、误解,或冷漠与拒斥,甚至会产生教育的反效果.比如教育者喜欢,学生却厌恶;教育者褒扬,学生却贬低;教育者对学生真心诚意地教育,学生却当作虚检测的教育加以否定或排斥等等.如果学生作出与教育者意图相反的反应,虽然学生本身也可能意识到这种反应可能是偏激和简单化的,但是学生似乎只有如此.方能在心理上抗拒教育者对自己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心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因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不满而产生的情感障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过于强制,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或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引起学生的不信任感和厌烦情绪.面对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得不接受的时候,除了引起学生怀疑和抵触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样,面对片面和简单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无法改变又无力接受它,只能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方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接受能力相背离时,会诱发学生产生情感接受障碍.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 的途径

(一)强化主体的情感参与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偏重理性对感性的制约和影响,发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促成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突出人的主体范畴因素对客观外在的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中寻求最佳支点.大学阶段是人生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大学生的可能能力如果不在这时发展,不被唤醒,就难以再发展了,最后便像火苗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熄灭.因此,要发展大学生的潜在智慧,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思考,从而迸发出一串又一串令人欣喜的智慧火花,燃烧、升腾,产生逾越“障碍”的力量,越过“障碍”,获得成功.大学生是情感接受的主体,他们要积极参与,自然放松、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成一个强大的情感场.如果一个学生的情感品质得不到发展,只停留在自然的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么它就会渐渐地失去求知渴望和道德良心,要通过强化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内在本质联系,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学生选择、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中“动情”,在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中“抒情”,在领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情”.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往往是以情感为纽带.如果没有师生平等的交流,很难保证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情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教育者和学生双方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都必须充分敞开,才能进行沟通.只有教育者首先做到态度真诚,学生才有可能向你敞开心扉.教育者不仅要用真诚的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而且要用真诚的态度倾听.如不能平等待人,居高临下,摆出“你说我听”、“我打你通”的姿态,学生感到不信任,说服教育变成虚情检测意、口是心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是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更不是真理的化身,要明白真理有时并不在自己手里,教育者要明确学生是自由人,教育者无权支配学生,不能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爱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才会感觉沐浴在春风中一般,感到温暖、快乐和幸福;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向所信赖和亲近的教育者倾吐,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使他们理解教育者,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意义就在于树立一种亲情的力量、一种人格的力量,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接受.

(三)营造开放的教育氛围

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关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割断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由此培养起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情感.人的心灵不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兴趣不是凝固、死板的,而是活跃的,具有开阔的眼界和胸怀.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提出,现代化过程要求人们具有一种“移情性格”,即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关心自己范围以外的事情.这种“移情性格”即是心灵的流动.如果学生只处于大学一隅之地,心灵缺乏流动,他们对世界自然是无知的,即使是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往往也可能是扭曲、片面的.所以,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情感交流,还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在要素整体情感的功能作用,更要强调营造引发大学生思想情感波澜、产生共鸣与同感的氛围.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益,用“情感”伴随“认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融为一个统一的和谐环境,在静态与动态、认知与情感的交汇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但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霁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