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原因\手段文献综述

点赞:30931 浏览:1437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上世纪以来,盈余管理就开始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该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及手段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 键 词 :盈余管理,管理层,会计政策,关联交易

一、盈余管理概述

自1985年以来,Healy发表了一篇名为《奖金计划对会计政策的影响》的文章,理论界就开始了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此后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会计一届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斯科特(2008)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

国内学者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陆建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希利(1985)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升级操纵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斯威尼(1994)对由于借款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迪弗德和吉姆贝娃(1994)发现企业往往在违约年度之前,利用操纵性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净利润,而在发生违约的年份却较少地进行此类盈余管理.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见解:陆建桥 (1999)就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黄卫华,陆宇建(2003)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三大原因:(一)应计制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二)盈余数字的有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驱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他们主要从信息观、计价观和契约观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盈余数字的有用性,(三)市场环境是孕育盈余管理的土壤,其中包括股权结构安排不合理,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信息竞争的不充分和上市公司现有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后的学者也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

威廉R.斯科特(2008)指出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洗大澡,这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包括雇佣新的首席执行官.(2)利润最小化,这种方式类似于洗大澡,但没有那么极端.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利的年度,一般会采取这种方式.(3)利润最大化,管理人员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净利润达到最大,只要净利润不会超过分红计划规定的盈余上限.同样,面临违反借款合同条款规定的企业也会采取这种方式.(4)利润平滑,管理人员为使企业利润保持在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的方法.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温珂(2001)、包国吉(2003)从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这个角度入手,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屡见不鲜,其中主要包括虚构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业务,转嫁费用,关联方之间实行资产和债务重组.马莉,陈(2005)指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限于会计方法,除了会计手段外还包括非会计手段,其中会计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利用准备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二)利用营运资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三)利用虚拟资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四)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五)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管理者会计决策进行盈余管理,(六)非会计手段包括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资产评估,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时间差和利用生产经营活动.

五、防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陆建桥(1999)指出以下三个对策:(一)完善或修改《公司法》,(二)加紧制定会计准则,减少企业会计选择(进而操控损益)的余地,(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加强道德规范,对濒临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以及亏损上市公司发生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和利润表中的异常应计收益项目,注册会计师应予以特别的职业关注.在此之后也有学者提出治理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但基本上都与陆建桥所提出的建议相似,在这里就不在列举.

从以上文献来看,学者用债务契约检测设、分红计划检测设和政治成本检测设等相关理论和实证数据论证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我国的学者更多的论证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以及对策,为以后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借鉴作用.但在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不足:1.学者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来论证盈余管理的手段,从微观方面来具体说明管理当局是如何运用某种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比较少,另外由于研究者很难获取关于企业的内部信息,所以关于盈余管理某些具体手段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晰.2.对盈余管理的对策我国后来的学者大部分都是引用陆建桥在1999年所提出的几点对策,后来的学者在对策的制定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