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的音乐性刍议

点赞:5163 浏览:16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现代大学语文课程强调:阅读、小说、诗歌、喜剧是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但现实是新诗的音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诗歌音乐性即"韵律"与"意象"相融合.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新诗的音乐性,再辅一些教学基本方法,通过对新诗的意象解读和意境营造、深情朗读和反复吟读、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比较分析和激发审美,逐渐将新诗的音乐性呈现给学生,从而使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会诗歌独特情感、养成艺术审美情操.

大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的音乐性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诗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 :新诗;音乐;大学语文;教学;韵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11-01

怀揣一本书,行走在校园里,或哼着周杰伦的《发如雪》,或吟着舒婷的《致橡树》,那是衣服多美优美的画啊.学生们哼吟的这些作品都属于新诗的范畴,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为何哼吟之后会是那么美妙,又那么动听呢?接下来,笔者将从大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的音乐性来找找答案.

1.新诗音乐性的历史传承

新诗作为大学语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承文化、培养语文素养、开发审美情趣等多重作用.然诗歌源于音乐,音乐源于节奏,节奏来源于生活.因此诗歌来源于生活,通过韵和节奏表现出来的音乐,反映到文字上就是诗.从古到今,诗歌经历了先民的祭祀,《诗经》的纯朴,汉赋的铺陈,乐府的敏感,唐诗的繁盛,宋词的温柔,明清小调的煽情.到近现代新诗的出现,诗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千变万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诗歌的韵节奏,即诗歌中的音乐性.这就是诗歌的"歌赋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诗就不是纯正的诗了.自古以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总是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钟嵘《诗品》说:"古有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现代学者朱谦之也说:"真正的诗,在最显著的意义上,都是音乐的,是以纯一语言的音乐为作品之生命的."

现代大学语文课程强调:阅读、小说、诗歌、喜剧是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大学语文教学中新诗音乐性经历了时代变迁而愈发充满了感染力,是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会诗歌独特情感、养成艺术审美情操重要内容.

2.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新诗音乐性的困境与流失

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包括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诗的教学所提的要求不多,老师在教学上和学生在学习是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上意识形态现象严重,大部分教师着重于新诗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段,语言特色上下功夫,最后的结果是一篇优美的诗歌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

其次是教师和学生似乎习惯思考诗歌"背后"的东西.每一篇诗歌都在进行深度教学,重视诗歌的思想深度,但事实是大多数作诗的人往往是"灵感骤生,诗兴大作".所谓的"思想"大多是后人的解读,周氯诵吹摹都啪睬钟书》被选为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之一.惊诧之余,她做起了以自己的文章出的高考题目,三道题,共15分.然而做完题之后,对了参,她发现自己竟只能拿到1分.后来又有一位小诗人在诗中这样写到:"面朝大海,我写下的诗歌,我也不懂".轻视了音乐性欣赏的新诗教学注定是不完整的.

最后是大学语文课程是除大学中文系以外的专业基础课程,时代的浮华和物欲的横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并不重视,教师授课似乎只剩下形式,学生的精力用在了即将进入社会的技能上.作为优美、深邃和具有音乐性的新诗,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似乎太远和陌生了.在这种背景下,新诗的音乐性更显得扑朔迷离.

3.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新诗音乐性的教学探索

虽然大学语文中新诗教学和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难以把握的过程,但当今大学教育已呈现多元化.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新诗的音乐性,再辅一些教学基本方法,学生对新诗音乐性的扑捉和感受就不会那么遥不可及了.

3.1 意象解读和意境营造.诗歌具备意象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这三种美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意象和意境是新诗音乐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诗歌首先是想象力的发挥,千百年来,我国诗歌问题中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意象,每一种意象反映着不同的声音.多种意象就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如同一场优美的交响乐.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再通过不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意境,让学生能够想象着身临其境,如同清风拂身,行吟泽畔.比如戴望舒的《雨巷》."油纸伞""小巷""丁香""梦"等意象勾勒出江南惆怅的雨季和朦胧的情感.其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带给学生的是听觉上的愉悦,透过这个意境,我们的耳旁,仿佛有以下的声音拂过:雨滴的滴答声,轻轻的脚步声,柔风的疏落声,还有主人公因错过的哀怨和叹息,这些声音,是新诗音乐性通过意象分析和意境营造而呈现的生命气息和动态张力.

3.2 深情朗读和反复吟读.新诗是中国古诗的发展,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有表达有着固有的特点,和谐的音韵,明显的节奏,非常适合反复朗读.一首诗歌经过饱含深情的吟诵能够读出诗的形式美、意境美以及音乐美.反复吟读诗歌还能修生养性,提升艺术感染力.

教师在授课之时应注重指导学生饱含深情朗读新诗,并引导学生反复吟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新诗的音乐性.教师指导学生分清新诗的节奏、轻重音以及韵脚.节奏如同一曲乐曲的节奏,而韵脚是一曲歌曲是否顺畅的标志.所谓新诗的节奏是指诗歌内部结构的停顿,那些地方应该停顿,怎样停顿有助于诗歌吟读.还是以《雨巷》为例,本诗共七节,每节均六行,格式匀称,句式整齐.在诵读过程中停顿要区分双音节、单音节词以及固定词组.比如单音节词在吟读时拉长韵尾,就能起着强调舒缓的效果.音节间停顿时间稍短,诗句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就能形成舒缓悠扬的诗歌音乐性.


新诗的轻重音吟读,是将新诗读出音乐性的关键.如果诗歌意象出现了空间转换,那吟读的声音或由小变大,或由高变低;如果遇到伤心惆怅、理想破灭的意境时,吟读的声音应气息下沉,读出十分凄婉的语气;如果是惆怅往事、闺怨情爱的意境,吟读的声音应尾音拖长,轻声细语.如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这是一首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的诗歌.诗歌中的"绝望""阴暗""乞援""颤抖"等表示苦难的词语就需要气息下沉,用沉闷的声音重度,才能表现诗歌的音乐性. 韵是诗歌音乐性最直观的表现.新诗的韵又叫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押韵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新诗的韵不如古体诗平仄非常明显,但新诗的韵是诗歌和谐,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原则.教师在授课时强调韵的读法,或重读,或缓读,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音乐之美.如闻一多的《一句话》.全诗皆以"O"韵行文,使得全诗浑然一体,读起来一气呵成,心中愤意倾泻而出又如绕梁三日,连绵不绝,引人深思.

3.3 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才或因材施教.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在新诗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实现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将使学生最直观地感受新诗的音乐美.历史上的诗歌其本身就是用来歌咏,近代很多诗歌也被谱上了曲在人民群众中流行,比如说历史上的《大风歌》,现代的《发如雪》.教师在教授时如能通过各种途径将音乐引入到诗歌的课堂教学中,配乐演唱,在辅些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音乐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配上经典名曲《琵琶语》,细腻而略带伤感的节奏,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淡淡的、舒缓的《琵琶语》犹如诗歌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离开,却又包含了几多复杂的情绪.音乐中,仿佛看到那个在夕阳照耀下的男子,有着淡雅如兰的忧伤.

3.4 比较分析和激发审美.比较阅读是诗歌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新诗尤其需要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将不同的作品中的音乐性进行分析,进而在比较分析中逐渐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一首好的音乐是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对诗歌古今中外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意象进行分析比较.这些都是构成诗歌的艺术符号,这些符号如同音符,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可以聆听不同的声音,领悟不同的情感,激发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诗的比较分析不仅仅是将古今中外诗歌艺术符号的碰撞,还包括诗歌与音乐的融会贯通.世界名曲和诗文朗读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会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和谐教育.许多同学"闻弦歌而知雅意",品味到了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