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大墓的劫难与保护

点赞:20376 浏览:936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到底有多少秦公大墓

据郭沫若先生研究,赢秦源于东夷族,夏朝初期住地在今山东省中南部、河南东部及江苏、安徽北部.公元前17世纪,赢秦跟随商汤攻夏,逐步迁移至陕西关中平原.商朝建立后,继续西迁至今甘肃天水一带,都邑在西犬丘(今甘肃礼县).公元前11世纪,商灭周兴,赢秦迁移至今甘肃西部、陕西关中东部一带.公元前890年,西周衰微,赢秦为周王养马,逐渐壮大,首领赢非被封为子,都邑在秦亭(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公元前770年,首领赢开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立下大功,被封为秦襄公,秦正式建国,迁都邑(今陕西陇县东南).11年后,国都再迁平阳(今陕西宝鸡陈仓区).

之后,国都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几经迁徙,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国都迁到雍城,即今陕西凤翔.雍城经19代国君,历294年,直到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渭河北).迁都之后,因秦国的家庙还在雍城,历代国君都必须在雍城举行加冕礼,直到最后一代国君赢政.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丞相商鞅在变法中将国都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咸阳成为秦朝都城,直到秦朝灭亡.

秦公大墓的劫难与保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秦国国都多次迁徙,所以秦公大墓并不在一地,仅在陕西境内,即有三处.一处是位于西安临潼区以东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园;一处是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麓的芷阳墓区,俗称秦东陵;一处是位于凤翔县的雍城墓区,俗称秦西陵.而在甘肃礼县,还有一个西垂墓区,又称“秦人第一陵园”,是有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秦公大墓.

项羽盗始皇陵

中国盗墓的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的起于西周晚期,而秦公大墓被盗,有史可查的始自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列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项就是项羽火烧秦宫室、盗秦始皇陵.《水经注》也记载,项羽入关后,动用30万人挖开了秦始皇陵,挖出的宝物运了30天都没运完.在西汉刘向写给汉成帝的一篇谏书中,也记载有项羽烧秦宫、挖秦陵的事.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陵墓规模宏大,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据史料记载,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一旦盗墓贼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他们射杀于墓外.人葬时,秦二世胡亥还命令处死宫人、活埋工匠,以保住陵墓的秘密.秦二世杀害的施工人员和葬事劳务人员,数以万计.

项羽盗墓的时间距离秦始皇陵建成不算太久远,如果真想盗墓,寻找墓门、墓室应该不是难事.秦始皇陵是否被盗,墓中还有多少文物,也只有在将来发掘时才能找到确实的答案.

斗鸡台党玉琨盗墓

秦公大墓,历朝历代均被盗掘,没有被盗过的墓几乎没有了.但因为秦墓“不封不树”,同汉代陵墓相比,被盗掘的情况相对要轻微一些.到了民国时期,发生了地方小军阀党玉琨盗掘秦公大墓的事件.

斗鸡台位于陕西宝鸡附近,古称陈仓.据《史记》记载,秦文公、秦宪公的墓葬就在此地,地下当然埋藏着很多文物.

1927年春,党玉琨听说斗鸡台戴家湾村后的大沟里,靠近悬崖的一面有几个洞,洞里有古董,村里人常挖取卖钱.他决定盗掘古墓,以补充军饷.他对山体悬崖附近进行了详细查看,确定在这面悬崖上确实有古墓葬.那年秋天,在制订了周密的盗墓计划之后,大规模的盗墓活动拉开序幕.

从事挖掘的人全都是党玉琨从附近村子里强行抓来的民工.这些民工来自宝鸡、凤翔、岐山三个县的大部分村庄.盗墓的高峰时期,一天有1000余人在挖墓,整个戴家湾因盗墓而沸腾了.

盗墓的第一天就挖出了一个汉墓,其中有许多青铜器和陶器,如铜镜、铜钫、陶灶等.在随后的几天里,又发现了觯、鼎、戈、铜泡等器物.党玉琨盗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敛财,他只喜欢铜器物,民工们遇到陶器、石器等文物就随手打碎后丢弃,文物经历了一场大浩劫.

从1927年秋天到1928年5月,整个盗墓活动历时8个月,党玉琨盗得了青铜器等大量珍宝.党玉琨所盗宝物日渐增多,势力也逐渐壮大,很快引起了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注意.1928年5月,冯玉祥命令宋哲元率领3万人马围剿凤翔城,并收缴党玉琨所盗的大量珍宝,最终占领凤翔,党玉琨在风翔东城墙下被击毙.

甘肃礼县秦公大墓的千古遗恨

军阀组织的大规模长时间盗墓已经让人触目惊心,但同1992年、1993年甘肃礼县发生的“全民皆兵”的盗墓事件相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

1987年以前,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的农民在山上种庄稼、栽果树、修梯田,偶尔也挖出过青铜器,但没有人拿回家去,更谈不上贩卖.农民认为,那是死人用过的破铁烂铜,拿回家会给家人带来不祥,往往主动卖给国营废品收购站,拿到三五块钱写些煤油、食盐,补给家用.

1987年,礼县部分乡村突然兴起了挖掘“龙骨”作为名贵中药材出售换取钱财之风,“龙骨”其实就是大型古生物化石.但不久后,有人挖龙骨时挖到了古墓,得到了文物,很快吸引来一些非法文物贩子.他们以极其低廉的从农民手中写到文物,然后偷运出境高价出售,获利百倍千倍万倍.很快,挖掘“龙骨”的风潮销声匿迹,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非法文物贩子都被大批吸引到山大沟深的甘肃礼县.默默无闻的礼县,忽然之间世界驰名.

到了1992年、1993年,礼县的盗墓活动进入了最疯狂的时期,国内和香港、澳门地区的不法文物商贩趋之若鹜,住在距离礼县70公里以外的天水市,派出“马仔”打探消息,鼓动、引诱、收写当地农民不分昼夜挖掘墓葬,迅速形成了勘探、挖掘、收购、贩运一条龙的作业系统.


1993年春,《甘肃日报》驻陇南地区记者祁波到礼县大堡子山一带采访,发现盗掘古墓的活动非常猖獗.他第一次来这里采访,点了一下有6个洞,时隔不到一个月再次来采访,漫山遍野千疮百孔,大约有64个洞.最多的一天,盗掘古墓的农民达2400多人,波及到全县18个乡镇、56个村,有一些人带着铺盖卷、拿着锅碗瓢勺上山,就在山上吃住,晚上到处都是灯笼火把架子车,灯火闪烁,有时候一家五六口人都参加盗墓.

原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文治回忆起当时的盗墓情景:“最严重时,全乡大约三分之二的人都上山挖文物去了,以至于山上兴起了卖大饼、卖冰棍的怎么写作市场.”当文物局工作人员赶到礼县察看时,只见大堡子山上插着红旗,满山晃动着扬锨刨土的人影,如同时光倒流,回到了1958年上山大炼钢铁的场景.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说:“从1992年到2002年这10年,甘肃省内地下文物遭到的破坏比任何时期都多.据不完全统计,仅礼县大堡子山至今流失海外的青铜器,如秦公簋等珍贵文物,就达150多件.”

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低下的政府官员无形中成了盗墓贼的庇护神,有的领导干部竟堂而皇之地说:盗墓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手段.一件大堡子山盗掘出来的青铜古鼎,被政府工作人员从盗墓贼手中收缴后,又当作礼物送给了他人.大堡子山被挖得满地都是窟窿,一个先秦大墓的盗洞正朝着礼县某乡政府门口,当地官员视而不见.有人甚至将已经踩好的盗墓点圈起来建成工厂,故意让烟囱冒烟装作正常生产,其实在里面疯狂盗墓.

甘肃礼县秦公大墓的发现,印证了史书记载中赢秦在商朝时主要分布在甘肃天水一带的记载,对研究早期赢秦的迁徙历史有重大的考古文献价值.但因为被猖狂盗掘,不仅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和各种文物流失海外,还造成了考古工作无法弥补的损失,至今无法断定被盗掘的是哪个秦公的墓,有的学者推断是秦襄公或秦文公的墓,但也只是推断而已.

甘肃礼县的秦公大墓盗掘为何如此猖獗马文治说,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一直奉行这样的原则:埋在地下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地下文物应被动发掘.然而,随着文物迅速升值,盗墓活动的一本万利使得盗墓贼疯狂作案,文物保护工作显得很被动.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初世宾说:我们对盗墓活动的来势估计不足,对当地历史了解得不深不透,对文物分布范围勘查不全面不彻底,这才导致地下文物保护局面被动.

盗墓贼盗掘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历史记录,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血脉,留给我们的是无法弥补的文化缺失和痛彻肺腑的千古遗恨.而当初参与疯狂盗掘的礼县本地农民,盗掘的文物都以极低的出售,没有一人因盗墓“脱贫致富”,但他们造成的这场文物浩劫到底带来了多大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才能治本

回想甘肃礼县秦公大墓当年的历史浩劫,再看看2011年秦东陵、秦西陵两起秦公大墓盗宝案的相继告破,爱护文物的人们不能不敬佩陕西省领导同志和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感谢和陕西省各级机关将盗墓案列为重点督办的大案要案,民警们不辞辛劳、千里转战,最终将盗墓贼一一抓获归案,给盗掘文物的犯罪分子以沉重打击,真是大快人心!

但反观秦公墓区的田野文物安全保护条件,又令人无法乐观.在方圆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墓区内,大片大片人烟稀少的农田里,没有多少技术防护措施,习惯于夜间巡护的文物保护人员在老百姓眼中,就是“一年两条腿,破鞋十余双,手中大木棒,见影心就慌”的形象.据悉,国家文物局已开始对秦公墓区立项进行技术防范工程,建成后将发挥巨大安保作用.

从1976年到1986年,秦公一号大墓发掘整整持续了10年.考古发掘基本结束的时候,国家已决定投资1170万元建设秦公大墓博物馆,但就在这时,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佛指舍利被意外发现,陕西省将对秦公大墓的投资转向了法门寺.秦公大墓重新归于冷清.2000年8月,由秦公大墓所在的南指挥村60多户村民自发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建起了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文物保护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建成后,门庭冷落,缺少游客,门票收入很少.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博物馆的现状,2003年,在争取到20万元的文保经费后,南指挥村支书、博物馆馆长赵生祥找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希望共同发掘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经过审批后,车马坑的发掘迅速展开.但2004年6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行来到发掘现场视察,发现发掘工程完全是露天进行,没有任何防护棚,文物发掘出来后风吹日晒,会迅速风化或者褪色,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当场叫停了这项工程.此时,工程距离文物层仅剩5米.农民们不是不想建防护棚,也不是不知道没有防护棚的危害,他们实在是没钱.他们只有20万元,而开发兵马坑如果条件完备,需要2000万元.

“这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据考古专家估计,坑里共有20排车,每排8辆,按当时的4匹马拉一辆车计算,有160辆车和640匹马.然后再全貌复原300米长的秦公一号大墓墓室,可以向游人展示一个全国未有的5334平方米的地下秦王宫.”赵生祥认为,一旦发掘成功,其影响将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媲美,甚至超过始皇陵兵马俑.旅游业如果兴盛起来,南指挥村乃至整个凤翔县都将大大受益,对促进当地经济乃至陕西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一定作用.

围绕法门寺地宫的旅游开发一直红红火火,吸引投资已经超过25亿元,二期投资还将有25亿元,建起了大量地面现代建筑.而开发秦公一号大墓兵马坑仅需2000万元,却一直无人问津.

2005年末,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为秦公一号大墓拨出专项维修资金380万元,后来将由农民集资创建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转换体制,成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一位当地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感叹:连农民都有这么好的文物保护意识,集资建馆保护文物,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力度确实应加大,让秦公大墓蕴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早日焕发出来,让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能够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