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两翼

点赞:3929 浏览:122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挖掘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关 键 词 :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人文;美感;黄河石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50-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加强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本文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一、厚重的人文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积淀和蕴含的厚重人文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在体现,是历史的承载,反映着历史的面貌、演变.无形的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启迪心智、诱发情思,促使人们体验愉悦,反思历史.

黄河石林所在的白银景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媪围古城、五佛寺、明长城等文物古迹,以及寿鹿山、长岭山、黑山峡峡谷、沿景泰―海原断裂带形成的地震遗迹等都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依托.这些因素为黄河石林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1990年才进入大众视线范围的石林性景观,分布面积达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万年前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相比我国著名的由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或者土林、丹霞地貌特征,黄河石林地貌特征明显不同,融合了上述地貌特点,有其自身独特性,除连片的石林地貌外,还有冲蚀凹槽和石芽、峰丛地貌、峰林地貌、窗棂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而且因为发现较晚,地质遗迹整体保存相对完整.黄河石林自20世纪90年代起,诸多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认为“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周围高达80―100米的完整陡崖,蜿蜒幽深的峡沟和连绵分布的岩壁,经过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石柱、石峰、石笋等风格独特、造型各异.有些山石拟人拟物,如“木兰远征”,好似我国古代的女将军花木兰;“八戒戏嫦娥”形态上犹如八戒在戏弄嫦娥;“猿猴远眺”山石化成猿猴形象惟妙惟肖,正如传说中的孙悟空.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经过人们渲染和加工,附会的具有公众基础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逸事等,逐步演变旅游景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赋予景观文化内涵,使旅游景观更加情趣生动,使旅游者“观美景、听传奇”,留下更深刻印象.

景泰黄河石林除核心景区石林外,黄河穿过红山峡在龙湾村形成“S”形的黄河曲流,位于黄河曲流台阶上的龙湾绿洲,砂土被风吹走后露出地表形成的滩坝戈壁,沙粒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这些元素都共同组合形成黄河石林景区.此外,修建的清凉寺、烽火台、盘龙寺等人文景观,博物馆、景观廊等设施,旅游者观光过程中的二十二道弯观光大巴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饮马大峡谷毛驴车等特色代步畜力车,偶尔回响于山中的西北小调,都可以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淳朴的民风,融入西北粗犷的文化氛围中来.

景泰黄河石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对这些时空留下的自然景观的重视,构成黄河景区的组成部分和景观附会文化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的重视,充分体现黄河石林景区独特的文化特色,赋予黄河石林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给力的美感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旅游景观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所积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于形式给予旅游者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就景泰黄河石林而言,它将各种景观以不同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既体现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体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美感特征丰富多彩,奇、雄、险、古、野、幽,勾勒出黄河石林的气势磅礴,用“给力”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一)形态美

旅游者对于旅游景观首先感知的是形态,从形态角度说:“方形则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倾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安稳感等等”,各自不同的形体给人不同的感受.

景泰黄河石林千峰屹立,险峻生奇,形态多姿,造型独特.“月下情侣”、“木兰远征”、“屈原问天”等情趣生动;“雄狮梦醒”、“苍鹰回首”、“大象吸水”等形象逼真;“空中之吻”、“八戒戏嫦娥”等神情兼备;“历史画卷”、“雨后春笋”、“扬帆远航”等犹如群雕.景区中峰丛基部相连,顶部形态或尖锐或圆顿;峰林形态奇特,多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等;石柱最高达100多米,山脊高而窄,气势磅礴,耸峙黄土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壁立霄汉之态,给人以高达雄浑之感”;峡谷如迷宫清净幽深,两边峭壁深壑,景深而层次多,具有迂回曲折之妙.沿着饮马沟至观景台山脚下长达9公里的大峡谷和深达百米的老龙沟、金龙沟行走,才能真实感受崖壁的高耸、陡峭和坚硬,体会到震撼之感.整个景区峰险、壁险、谷险,给人以震撼、赞叹、崇敬的审美感受.

(二)动态美

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两边如百丈高墙一样连绵的雄伟峭壁,陡崖凌空,中间黄河蜿蜒而过,穿过龙湾村拐出一个“S”形的大弯――形成著名的黄河曲流,俗话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石林与黄河曲流山环水转,动静结合,峭壁和曲流形成鲜明对照;位于黄河左岸的龙湾绿洲背山面河,“春之初桃杏花开,夏之际林木葱郁,秋之夜蛙声连连,冬之时炊烟袅袅”,犹如世外桃源,与坝滩戈壁隔河相望,峰林映水,刚柔并济,两种生态反差强烈.时不时牧归的羊群,缓缓的驴车,悠悠的驼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构成了黄河石林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奇妙无穷.整个景区以动衬静,以动寓静,形成动静相生的美妙意境. (三)色彩美

黄河石林景区资源丰富而奇特,以调为主的石林,蜿蜒的黄河,树木葱郁的秀美绿洲,风蚀作用形成的乌黑亮丽戈壁,风积作用形成的洁白沙丘,整个景区黄、绿、黑、白等共同组成色彩缤纷的画廊.的群峰和石柱在这岩石裸露的干旱峡谷中,体现的不是明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苍凉冷峻,那一片铺天盖地的黄是时间和岁月的沉淀,一弯黄河从中绵延而过,是那么大气敦厚;龙湾绿洲给这苍茫荒凉中增添了几分静谧和安详.登上观景台,鸟瞰黄河石林,山势的雄壮,河水的灵秀,绿洲的静逸,戈壁的空灵在这里巧妙地被融为一体,惟感超脱尘俗,时空无限,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人文与美感:重塑旅游景观文化的内涵

景泰黄河石林原始古朴,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一切都是在天然之中,消解了景观的标准化、雷同化等,兼具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两翼――人文和美感.相比较其他雷同性景观的泛滥,景泰黄河石林在人文和美感方面更为凸显.面对近些年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丧失或者庸俗化的问题,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旅游消费对旅游景观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景观发展成为“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怎么写作等等内容”的复合型消费活动,作为消费活动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只要旅游景观本身具有开发资源或者知名度,就进行开发,并不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对知名的旅游景观作为产品批量生产,很多原有的文化内涵被忽略,只是进行模仿、复制,没有深度,没有创新,使得在各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出现“性质类似、标准化的模仿物”,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

其次,旅游景观范畴的不断扩大.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江金波的定义:“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怎么写作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比如,常见的人工创造的主体公园等旅游景观,完全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依靠各种人工要素、科技手段,生产加工而成的产物,过于依赖人为的修饰,很难呈现出较为真实的人文特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景观文化的宽泛化和通俗化.

总之,笔者认为,人类产生旅游的动机是为了真切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文化是旅游的根与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离开了文化,旅游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文与美感就是旅游景观文化的两翼,人文即旅游景观的“意”,是直接依托景观体现的内在文化,美感即旅游景观的“形”,是旅游者最直接的接触,是景观文化物化的体现,景观的“意”和“形”构成旅游景观文化直接和间接的文化内涵.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对旅游景观内涵挖掘和重塑,更加注重景观与文化和谐,找准它们的契合点,探求、认识和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获得审美愉悦,任何一个旅游地,无论其外形还是其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