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剧场助力大文化

点赞:4646 浏览:163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小剧场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性的产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是大众文化的必要补充.

历经30年发展,人们在欣赏小剧场这道独特风景的同时,也充满新的期待.

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多方共管,打造更多优秀作品.

1982年夏,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院上演,开启京城小剧场话剧演出之先河.自30年前开山之作的春潮萌动,到2011年演出市场的亮点频现,京城小剧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中摸索前行,不断发展,近500部原创作品见证了它三十而立的成长历程.如今,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活跃程度,小剧场都已毫无争议地在京城演出市场占有了重要份额.然而,小剧场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也长期存在.当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一轮春风吹拂,如何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打造更多优秀作品,值得探索.

都市里的风景

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相对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小剧场话剧还有一个别称――实验话剧.其特点是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接近、先锋性较强.虽然是精神文化需求多样性的必然产物,但小剧场的成长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观众对它的评价亦褒贬不一.有人称之为“精英文化”、“先锋文化”、“白领文化”,称其可以引领潮流.但也有人称之为“小众文化”、“边缘文化”、“非主流文化”,称其登不了大雅之堂.

小剧场开山之作《绝对信号》上演10周年之后,又一次标志性的变革来临.1992年,谭璐璐出品《离婚了,就别来找我》,打破演出市场单一的由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运营的模式,民间独立制作人正式登台,此后逐渐形成工作室、剧社和公司等小剧场运营实体.在见仁见智的争议中,小剧场戏剧起伏前行,不断壮大,至90年代初形成第一波,先后涌现出《灵魂出窍》、《疯狂过年车》、《大西洋》、《夕照》、《留守女士》、《思凡》、《同船过渡》、《绿色的阳台》、《春夏秋冬》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在小剧场话剧逐步成熟之时,2000年,北京京剧院推出首部小剧场戏曲《马前泼水》,戏曲从此迈上小剧场舞台.近20年来,北京小剧场更是获得了长足进步,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恋爱的犀牛》、《向上走向下走》、《隐婚男女》、《我不是李白》、《至爱》、《房子梦》、《三人行不行》、《李小红》、《爱情的印象》、《我们的荆轲》等话剧作品,和《马前泼水》、《浮生六记》、《阎惜娇》等戏曲作品,多次让观众怦然心动,备受追捧和热议.


虽然整体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总有一些佳作脱颖而出,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如曾经名噪一时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自2001年3月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以来,至今已经演出近百场,创造了人艺小剧场话剧场场客满的奇迹,取得了丰厚的票房收入.近年来,北京小剧场《房子梦》、《隐婚男女》、《向上走向下走》等作品因直面现实生活,受到观众广泛关注,《李小红》、《爱情的印象》等作品因深情怀旧,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很多场次座无虚席,票房收入亦然不俗.孟京辉作为北京话剧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不久前在山东青岛被搬上大剧院,创造了10万元的最高单场票房纪录.2011年,北京50多家小剧场演出话剧280多部、3500多场,戏曲20多部、200多场,绝大部分为新剧,平均一天半时间就有一部新剧出炉,其中不乏原创作品.

成长中的烦恼

2005年9月,京城各大媒体文化版面的头条同时报道一条消息:京城唯一的民营小剧场――北兵马司剧场关张歇业.业内为这个理想主义剧场悲壮离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思索民营剧场的生存空间和盈利模式.虽然自己的经营惨淡收兵,但该剧场的经营者袁鸿却大胆预言:10年之内,民营剧场将会在北京形成规模.时至今日,6年多时间过去,数十家民营小剧场相继开张,见证着袁鸿的预言逐步变成现实,是巧合也是必然.

在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小剧场中,既有东城文化馆风尚剧场、西城文化馆小剧场这样的国有资源,更多的还是像戏逍堂柏拉图剧场、繁星戏剧村这样的民营剧场.除国话剧院、人艺剧场外,总政话剧团也将八一剧场承租给民营戏剧机构驻场演出,解放军军乐厅则被个人承租后打出了“北京喜剧厂”的招牌,专演小剧场喜剧.2011年10月,北京市投资150亿元的天桥演艺区正式奠基,10年内这里将建成拥有50个剧场的演艺聚集区,其中绝大多数都将是中小剧场.曾经因找不到场地而发愁的制作人们,如今却在为选择哪家剧院以及哪个档期上演而纠结.

京城小剧场助力大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话剧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据统计,北京现有近60家小剧场,2011年全年上演约300部剧目,其中演出5场以下的占50%,演出6―10场的占25%,仅有25%的作品能演出10场以上.小剧场二、三百人的座位,按平均上座率计算,一部作品要演出近10场才能盈利,这就意味着北京小剧场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利润,靠其他作品以戏养戏.

与剧目繁荣、场地增加遥相呼应,相关展演和研讨活动也频频开展.2011年4月至7月,“2011小剧场原创剧目展演”举行;9月,“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和“责任与使命――中国小剧场话剧未来之路研讨会”召开;12月,“2011小剧场戏剧国际高峰论坛”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让人们感觉到小剧场的潮流正在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

然而,小剧场在数量繁荣、佳作涌现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隐忧.个别作品存在格调低俗、粗制滥造、恶搞嘻笑的现象,毫无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个别时候甚至还存在享乐主义和利益至上的现象,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发展中的期待

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人民和时代对小剧场的热切期待.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繁荣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多方共管,才能打造更多的优秀作品.

坚持正确导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也是小剧场生存、发展、壮大的“衣食父母”.小剧场作为时代文化的独特风景,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把“怎么写作人民、满足需求”作为根本宗旨和首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思想引导,抓住创作源头.作品是小剧场的生命之本、发展之基,内容取胜,内容为王.要深入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下功夫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小剧场剧目.

纳入管理范畴.要把小剧场发展纳入文化发展整体战略、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盘子”里来考量,来规划.文化管理职能部门、剧院协会、行业从业者、决策咨询机构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很多发达国家支持小剧场戏剧发展的行业准入标准非常严格,比如英国,规模较小的音乐剧团体要想在伦敦立足并产生盈利,就要遵从演员工会、剧院协会、剧评人协会等各类协会的严格管理和审查,这对戏剧的艺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给予政策扶持.小剧场最为活跃的创作力量在民间.要设立专项扶植资金,加大对民营小剧场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有责任担当和艺术追求的民营制作人.要加大对优秀作品的扶植力度,重点扶持原创.要加大技术扶持.2011年,一部德国创作的小话剧《成吉思汗》,只有17名演员,却在欧洲上演了600多场,场场爆满,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用3D技术把街道、楼房、蒙古包、草原、马匹都表现出来,视觉效果场面宏大,但成本并不高.

加强队伍建设.行业健康发展,培养人才是根本,是长远.文化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制订专门计划,在职称评定、技术认定等事关人才长远建设等方面,可以考虑把小剧场相关人员纳入国家评定范围,使其专业水平得到社会认可;在行业交流、进修深造的职业培训方面,多给小剧场创造机会;重点加强对青年演职人员,尤其是大学生的培养.还应想办法提高整个行业的平均收入,靠待遇留人,吸纳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