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心理

点赞:15393 浏览:692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对数学课堂教学心理状况的研究应基于数学课堂实际情境,结合普通心理和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基于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考察,数学课堂有学生心理调控过程和数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心育).

关 键 词 : 数学课堂; 心理; 调控; 心育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91-01

一、数学课堂学生心理

目前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进行阐释或分析课堂中学生心理现象及其所产生的外显行为,提出一些对策;另一种是从学生内在思维变化进行研究.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心理,课堂上重构的知识以及教师,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过程.

二、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及其过程

1.数学课堂心理调控:是指在数学课堂实际情境中,根据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结合知识重构的各个环节,按照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普通心理和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管理课堂教学.

2.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

1)群体离散状态与课堂教学流程的合拍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1)积极参与型:该类型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学习主动性好,把课堂看作学习社交的主要场所,喜欢与同学和教师合作;(2)独立自主型:该类型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遇到自已已掌握的教学内容经常表现出不屑一顾;(3)依赖型: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思维的持久性较差,个人心理不稳定等.(4)流离型:该类型的学生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究其产生原因,大致有三点:多次遭受学习挫折,对数学失去兴趣;自信心较差,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对数学的认识不正确,歧视或

2)个体对于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发生的啮合过程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要素.影响个体对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发生的啮合过程的因素有:个体数学学习的经验,课堂提供的知识情境,知识情境的复杂程度等.

数学包括数学的知识成分和数学的观念成分.其中,数学的知识成分是指,数学的命题,方法、问题、语言等;而数学的观念成分是指,个体对数学的认识和对数学所采取的态度.观念成分是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最直接因素.事实上,数学的知识成分对数学的观念成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数学的观念成分又是数学的知识成分形成的条件之一

3)个体原有数学知识结构与课堂知识发展的辐合过程

认知心理学派指出: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加以重新组织,形成结构,对基本现象进行整体把握,提炼思想原理、简化思维、加强记忆、提高效率.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少的可怜的寿命.”言下之意是知识结构远比那些知识点重要.虽然知识结构是由知识点累积起来的,但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个体重新组织过的,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考虑传授当堂课的知识,更多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构与扩充.

三、教学课堂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心育)

1.两种心育形式

第一种是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明确判别哪种心理状态是好的,正确的,哪种心理状态是坏的、不良的,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心理规律去创建和调整自己,逐步实现心育的最高形式,达到自我心理修养的最佳境界.

第二种是不利用专门的时间而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它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潜移默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心理素质.如通过数学题的求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做题和做题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以及耐挫折能力等等.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言行、周围同学的表现,也可以间接地得到锻炼和形成某种心理品质.二是引导形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某些适当的时候做些引导,或对某些事件做些简短的评价来引导,都将会对学起到良好的作用.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心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课堂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数学课堂中重在引导形成

引导形成局限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适时地作一些某种心理的暗示或引导,都会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起到积极地作用.


在数学课堂地教学中,主要是传授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书本中不存在心理素质指导的语句,但在知识的结构中,在知识地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无不伴随着数学心理地影响.如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情绪,对学习内容没有集中的注意力,就很难接受和同化新的理论.同样不能忍受失败的挫折,也就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也就难以纠正错误,难以准确掌握正确的理论或解题思路.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其实也是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引导及时,得法,将会锻炼和形成良好的心理,使学生在大量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及早的具备正确的心态,并在推动学习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展.

3.数学课堂中的“小插曲”与心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也会根据知识的需要或者学生精神调节地需要,增加一些非课本内容.如数学史,生活小百科,解题技巧,数学思想等等.这些内容中都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成分.

四、现实意义

1.突出教师的机智、数学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在教学常规,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机智.现实教育中,我们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按照我们地习惯定式在评判其他教师,对于不习惯或不熟悉的场景就进行批评与指责,这样的评价,将原本正在尝试或探索地新的教育方法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的课堂机智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的公开课,新授课多,综合课少;概念课多,习题课少.新授课,、概念课往往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容易把握,教师们往往感到“有备无患”,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2.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应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深刻了解基础上形成的,虽然我们分析了学生谋堂学习心理的4个变化过程,但仅仅是采用了描述性的方式,而实现4个过程的度的问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3.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持久性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会逐渐增强,由于不同的数学知识的习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后继知识的学习,使得原本前面没有掌握好的知识沟壑可能被填补,如果教师或学生个人能够对前面陈述性知识与一些程序性知识加以填补,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明显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许多教师强调数学知识是“连续”的,认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如何帮助差生填补问题空间中存在的“沟壑”.

参考文献:

[1] 陈骏.论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

[2] 方广辉.心理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J].中学数学教学,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