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创作的解构式语言

点赞:4177 浏览:131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达达主义的深远影响使得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艺术家对待社会的态度成为他们作品的主要部分,艺术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手段.其中有一部分艺术家利用解构式的语言、“破坏”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担忧,以艺术家的独特方式唤醒人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思.

【关 键 词 】破坏 切割“减法”讲述死亡 担忧 反思、

一、溯源:达达主义的深远影响

1917年,法国的达达派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将一个从商店写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却被拒绝,成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以马塞尔·杜尚为首的达达主义艺术家提出了摧毁以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美术机构的口号,他们的“反艺术”思想对之后的艺术影响深远.达达派艺术家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他们以史无前例的强烈姿态高举“反艺术”的旗帜.他们“打倒艺术”“摧毁艺术”,其实在另一层面上挽救了真正的艺术.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


正如美国艺术家戈登·马塔—(GordonMatta—Clark)曾在接受《艺术杂志》1976年对他的采访中说道:“等我应该提到我对达达的感受,因为它的影响已成为巨大的能量来源.它对僵化的主流语言和事物看法的挑战,现在已经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达达热衷于对规则赋予想象力的破坏,这是一种本质的解放力量.我无法臆断达达在风格上与我的作品有何联系,但是在精神上它是根本.”

二、艺术创作解构式语言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现代艺术主要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这时的现代主义的大师追求的不再是拷贝自然,而是表现内心自然;他们画树,又画的不是树,是画他们看到树的主观感受,用抽象的语言来构筑和展现一个“向里看”的世界.二战的结束,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欧美艺术家不仅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进行创作,而且艺术创作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他们的作品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艺术家对待社会的态度成为他们作品的主要部分,艺术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手段.其中,有部分艺术家特别关注艺术的解构式语言,试图用消减、切割、腐蚀等各种破坏性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用“减法”来呈现他们对历史、社会文化、城市空间等问题的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艺术家反传统的思想,抛弃固有的艺术形式,更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无情剖析.他们走出艺术的“之塔”,不再局限于个人感受和体会,而是反映社会的群体感受和当下的现状,以艺术家的独特方式唤醒人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思.

三、如何用“破坏”进行艺术创作

(一)针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破坏”手段

1.对画面的“破坏”

在绘画的历史上,绘画的平面性曾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但是一部分画家不满足于此,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打破这种绘画的平面,他们主张艺术创作应该面向更广阔的领域,以新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从而改变甚至颠覆固有的绘画艺术形式.

极少主义的始祖卢齐欧·丰塔纳(LucioFontana,1899—1968)认为绘画需要新的空间概念.上世纪60年代,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割破的画布”作品.

用手术刀或斯坦利刀径直割破画布的手法打破了画布的空间,破坏了实际的绘画平面,把观众的视线由画面引向画布后的空间.丰塔纳称其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宣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2.对雕塑的“破坏”

稳定和坚固是雕塑的基本特性,而瑞士艺术家让·廷古莱(JeanTinguely,1925—1991)却创作出可以自我摧毁的和可活动的雕塑作品.196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展示了他的代表作品《向纽约致敬》——一台自我毁灭的“机器”.这件作品是雕塑又不是雕塑:它有符合雕塑美感的立体空间,但却完全摒弃了雕塑的传统材质语言(如光滑的大理石、厚重的青铜等),利用生锈的铁管、铁片、车轮、齿轮、塑胶管、锅盖等废品,通过电力的驱动,展示了“活动雕塑”的全新理念;也彻底颠覆了雕塑可陈列可永久的传统特点,因为这台“机器”在公众面前呈现了27分钟的自我毁灭过程后,最终变为一堆废墟.

3.对建筑的“破坏”

著名的“建筑切割师”,美国艺术家戈登·马塔—,深受法国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一直关注于城市空间、建筑结构和家庭结构,打破建筑的原有状态,把建筑的功用性完全抽离.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在城市郊外废弃的房屋中,对墙壁、天花板、地板进行几何形状切割,或直接展示整幢建筑的垂直剖面,或在那些墙壁上切割有形状的洞,从一个房间通向另一个房间,或在墙壁上钻一个大圆,通过这个巨大的洞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有时看上去好像公寓居住者只是暂时离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具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他们的衣服还挂在门后面的钩子上.建筑内原有的门、窗户、墙纸、生活细节等包含的文化信息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他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对这些废弃建筑进行精确的解剖,对建筑的分解实际上是对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在当代工业化、产业化急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瓦解、重构的隐喻,表现了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担忧.

艺术家用直接“破坏”的方式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发起了挑战,甚至完全颠覆了绘画、雕塑和建筑的概念.这种暴力式的“减”的手法,是当代艺术解构式语言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也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力.

(二)借助影像、摄影等媒介强化“破坏”

在这样的一个“图像”时代,摄影、录像和电影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这些媒介强大的记录性和真实感是传统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 1.记录消亡的过程

山姆·泰勒—伍德(SamTaylor—wood,1967—)把静物摆成17世纪荷兰画派静物画的典型构图,用一个静止的镜头,把静物漫长的腐烂过程拍下后加快速度播放出来.几天甚至几星期的画面被压缩在3—4分钟的影像中,我们看到了新鲜的水果和刚死去的兔子以超快的速度腐烂、发霉,被细菌侵蚀、分解.面对这样的影像,观众会不自觉地毛骨悚然,但是过后又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死亡和腐烂其实不就是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吗?为何在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实面前我们会难以面对呢?

2.对照片的再创作

丹尼尔·布文提(DanieleBuetti,1955—)以时尚照片和灯箱装置为媒介,在印有时尚模特的照片上进行侵略性的刻画和“破坏”.他就像文身艺术家一样在图片背面用圆珠笔用力刻画、扎洞,将“香奈儿”“古驰”等奢侈品牌的标志、图形、文字刻到了这些照片上的脸庞和身躯.作品中那些已不再像时尚杂志里塑造得那么完美,她们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物质世界赋予女人的是美丽同时也是伤害.布文提用这样一种纯粹、巧妙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当下物质社会和生活方式的看法.

(三)关注被“破坏”的生命体

1.直接切割和展示动物尸体

英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达米尔·赫斯特(DamienHirst,1965—)把死亡的动物(如鲨鱼、牛、羊、猪等)浸泡在装有的玻璃容器中,他用切割的方式使观众看到动物的内部,地把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的内脏展现了出来.死亡是达米尔·赫斯特作品的中心主题,他说:“我喜欢的是一些令人厌恶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东西所表现出的美丽场景.”他认为,“腐烂的过程是非常美的,但是因为腐烂的味道人们却无法接受它,我所做的工作就是隔离腐烂的味道.”虽然他在反复讲述着死亡,但从中也能看出他表现的是生命的短暂,对死的解读恰恰是对生的深思.

2.用绘画表现被伤害的女性身体

女画家珍妮·萨维尔(JennySille,1970—)是英国当代最出色的年轻艺术家之一,她专注于对整形美容手术者、吸脂手术者、受伤者以及变性人的描绘,探讨的是整形手术背后的一系列社会审美和社会问题.以大胆而流畅的笔触、巨大尺寸的画幅为媒介,她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感受毫不保留地描绘出整形手术中女人的脸孔:五官上的缝线,青肿的脸色,喉咙上的插管,一副伤痕累累的面容.男性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审美致使为数不少的女性借助整形手术来改变自己的面容和身材,抽脂、垫下巴、隆胸、肥臀等为了美,她们不惜一切地伤害着自己.当萨维尔用巨大的画面把整形手术中的女性身体强势而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我们无法回避这些伤痕,逼迫我们去思考到底何为美,个体意识在强大的社会意识影响下又到底具有多大的自主性.

3.“自我伤害”的身体艺术

在奥地利行为艺术家古特·布鲁斯(GünterBrus,1938—)的《自画像》系列作品中,他用颜料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涂抹,同时借助工具和身体表演,“检测装”出被伤害、被的逼真场面.虽然这有别于血淋淋的真实的伤害场面,但恰恰是这种“检测装”地被劈开、被钉入墙壁等情景的非真实性,让观者产生对死亡的强烈恐惧感,此情此景犹如一只无形的手捏了一下观者的心脏,迫使他们去思考死亡、恐惧和生命.

这些专注于生命体的画家、装置艺术家、行为艺术家都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们对人类身体或动物的破坏和描绘,实际上传达的是他们对死亡、伤害的关注,这背后直指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下生命个体的挣扎状态.他们对死的反复讲述,正是对生的深刻思考.

笔者认为,这些运用破坏手段的艺术家们看到了社会生活中那些不愿意被人正视的阴暗面,他们将这些负面的元素强势地摆在观众面前,逼迫人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意义.那些悲观的描绘,废墟的景象、消极的状态,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负面的看法和担忧.虽然这些艺术家在描述破坏、死亡、伤害等主题,但这些正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表象下的的真实,他们用这种“破坏”的解构式的语言提出疑问:我们是更愿意去看美丽,还是愿意去看美丽下面的残酷真实?

当代艺术创作的解构式语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家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艺术作品不再是原来那样的唯美和崇高,有时甚至它根本没法保存下来,或者展览完就消失了,或者变为一堆垃圾.艺术的概念越来越宽广,它的形质、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无疑给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当下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人类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生命问题,同时也交织着各种矛盾和斗争.艺术家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加强生活体验和艺术交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胸怀进行艺术创作,敢于创新和尝试,这些无疑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