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访不家访无妨”的反思

点赞:5366 浏览:183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家访不家访无妨”,是一些家长对当下教师家访的感叹.持有这种消极态度的家长尽管只占少数,但却从某一层面反映出现在教师家访的不足与缺憾,理应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与反思,从而找寻其问题“症结”之所在.

一、 “跷跷板效应”冷落了“中间生”

教师通常习惯于重视抓“两头”,一是少数成绩优秀的所谓“尖子生”,二是少数思想和行为偏差的“问题生”.对前者家访教师往往是出于偏爱,对后者家访一般是因其违规违纪.而对于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教师花的心思相对较少,认为他们“表现较好”,“平安无事”,用不着老师操心,也就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关注.对中间生的家访俨然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奢望”,很多情况下,除非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其他重要活动,家长恐怕鲜有时间和机会跟老师谋面.这种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即便是其中也有例外,“顺路捎带”抑或是“例行公事”,家长对家访表现出的无所谓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无事不登三宝殿”成为“思维定势”

家访几乎成了教师上门告状的代名词,“后进生”家长对此感触颇深,“无事不登三宝殿”成为他们的“思维定势”.为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教师经常性地上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家访常常是在学生事发后,尤其是那些上了班级管理“黑名单”的学生,班主任有“事”即登“三宝殿”.每每此时,教师往往情绪激动,悉数学生的种种不是,埋怨学生不长记性,屡教不改.这让家长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老师是前来“兴师问罪”的,且有“推卸责任”之嫌.不仅面子上尴尬,而且对学生的自尊心也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尽管教师登门家访的次数不少,可是他们做不到“花样翻新”,每次都是“报忧不报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起不到剖析学生错误成因,促其改正转化的真正功效.如此家访,家长看不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心学生,久而久之,家长便对教师的这般家访失去了信心,变得不屑一顾.

三、 重“量”轻“质”,如同“作秀”

不少学校在班主任的量化考核中,都对家访的“量”作出了明确要求,也就是达到多少人次计多少分,而对于家访的“质”却缺少具体评价.这种重“量”轻“质”的做法,使得班主任老师不得不疲于应付,在家访的“量”上下工夫,为完成任务而走形式.家校间来去匆匆,三言两语填写下家访记录,便大功告成,而这些所谓的家访材料也迎合了学校检查.试想,此等家访有何意义可言?如同“作秀”般的家访沿袭下去,何谈家校沟通?

对“家访不家访无妨”的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班主任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教育是怎么写作,家访更是把优质怎么写作送到家的怎么写作.“家访不家访无妨”,是家长亲历教师家访的有感而发,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身处教学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发出了警示的信号——是我们反思一下家访理念和行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