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探析

点赞:5835 浏览:205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却忽视了其前导批判功能,造成“人的空场”,教材也空泛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从彰显批判性与前导性、展现人性光辉、创新教材体系三个维度着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批判性;人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43-02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显学地位,各种解读论著可谓汗牛充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历史观培养的重要方式.改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气息,更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独创性,是一项至关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单一“肯定取向”,彰显其批判性与前导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一套为现实做注脚的“辩护士”理论,而是指引人们超越现实、奔向“自由王国”的灯塔.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主要扮演着为政治怎么写作、给决策作理论论证的角色,很难看到它作为哲学独特的滋养主体、反思现实的批判功能,难觅它对于现实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前导性理念,日益成为“描红”现实的静态话语系统,在大学教育中它被“抽空”为理论说教.这样的教育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学生也不能从中获得科学实证与人文思辨的素质训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这里的革命性指的就是批判性,这种批判不单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当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现实,发现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地超越现实,不能仅局限于对现实的注解论证.如果一味用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政治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然导致人的缺失、人与物的颠倒,导致社会的单一化、生活的表面化.批判功能的恢复与凸显,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彻底摆脱本本主义的僵化教条.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还要努力彰显其前导性,积极主动地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导向性理念,在宏观方向上指引现实社会的发展,从而消除哲学把握现实社会发展脉搏的滞后性,改变其长久以来的“注脚”形象,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站立在浩浩历史之江水的潮头,如灯塔般照亮我们前方的征程.这样的哲学教育就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学生们又怎会不欣然接受呢

二、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人的空场”现象,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光辉

纵观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研究历程,无论是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人”始终都是他所关注的对象,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切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即使在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为主旨的《资本论》中,也同样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异化、自由和解放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他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对人之彻底解放的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然而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往往过分关注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强调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基石,虽然有时也讲“人”,但这里的“人”只是物质运动的一个环节,整个人类历史也不过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已,缺少对人及其能动性的应有关注,“人”被剥离为符号,主体的人沦为表现历史自身发展的工具,一个客体.应该说,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浸染着浓重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色彩,甚至可以看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身影,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灵动性“隐遁”、“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这种“人的空场”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前面提到,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所关注的主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过程中建立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人的生活世界,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回归人的生活世界.”[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对人的存在、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实现哲学教育主题由“物的世界”向“人的世界”的重大转变.从理论上讲,对“人的世界”的重新关注,必然高扬人的主体性维度,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就不再是从前那个隶属于整体、依附于社会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以实践作为其存在方式的创造自身历史与未来的充满自主力量的人.这一人性光辉的显现,无疑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从僵化迟滞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其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从现实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变到信仰确立、人格引导上来,从教条式灌输转变到讨论对话上来.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给予学生的就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生的智慧,这样的哲学才是“智慧之学”、“为人之学”,这样的哲学教育才是“育心之作”、“树人之作”[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空泛”、“体系僵化”现象,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其内容体系主要仿照前苏联的哲学教材,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其间多次改动,但主体框架与主要观点并无多大改变.而“前苏联教科书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只是部分地阐述了某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较多在唯物史观方面),总体上并未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全貌和特征;即使在当时也不能说代表了它的最高水平.”[4]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吸收国内外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争论的成果,打破“四大块”的人为分割,构建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和精髓的有机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既体现出理论的魅力,又具有时代的感染力.”[5]为此,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