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的能力集成课堂教学模式

点赞:21410 浏览:954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当前大学课堂学生学习自主性缺乏、能力培养被弱化的现状,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机制,提出了能力集成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单入单出的传统教学模式,旨在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上课的参与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自主学习 问题式教学(PBL) 合作式学习 多入多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0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等.”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需要认真研究并实践探索.

1.提出背景

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基础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师生互动,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将学生视作对外部环境的刺激被动反应者,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忽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这应该是大学教育亟需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本校机械系大二大三18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于大学课堂教学,希望讨论后进行师生交流的占96.5%,老师一气呵成讲到下课的只占3.50%;最希望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分别占67.4%、66.3%、61.6%和51.2%;毕业成绩表除了课程的成绩,还需要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分别占57.0%、68.6%、62.8%、75.6%;学生强烈希望改变的是:课堂气氛死板、老师缺乏的占57.0%;授课内容纯理论太多、缺乏实用性、甚至抱怨老师一直点ppt的占74.4%;教学方法落后、需要改进、增加学生交流展示机会的占52.3%;教学管理滞后,经常出现软硬件的问题的占38.4%;学生的学习状态消极,需要改进的占33.7%.

另外,相当多的学生实行“三不两抄”学习法,不预习、不复习、不做作业,导致作业抄、考试抄的后果,抄来了短暂的成绩,失去了提高学习能力、获得专业知识能力的机会.不言而喻,这必然导致“三差”学习能力差、分析能力差和专业知识、能力差,很可能给毕业甚至职业造成极大的障碍.这与大学教育普遍性的理念极其相悖[1].

2.认知心理学下的传统课堂和能力集成课堂行为对比分析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从狭义来说,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获取、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可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学生上课主要就是获取、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充分运用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获取多种能力.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基本是单入单出型,即依赖教师讲课输入,然后只有作业及考试这种输出,反馈很少甚至没有.在该教学模式里,课堂沉闷,缺乏活力,实行的是“两苦”教学,教师一个人几乎一直讲――辛苦,而学生一直被灌――“受苦”,结果事倍功半.学生很少有时间、有机会提问,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往往是解题能力,其他能力如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难以获得,甚至无法获得.而这些能力笔者认为对于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

另外,对于课堂上教师所问的问题,尤其专业方面,知道答案的同学说不出来、说不清楚、说得乱,说不出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不知道的干脆回答不会,予以逃避.即使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开放性问题,大多同学说得混乱、难以听懂.背后的原因在于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缺乏应用、交流的机会,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提高表达能力的课堂平台.

应用型大学的能力集成课堂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能力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鉴于这些现状,提出了能力集成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多入多出型,如图1所示.

以多种信息输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沟通、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每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让思维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实现多种能力的输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发挥解答、检测和监督作用,为学生护航.因此,学生的最终成绩也不像传统型那样――只是分数,而是包含多种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其天赋、特长.

3.能力集成教学模式

相对于单入单出的传统型课堂,提出的能力集成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多个角度培养、锻炼学生,通过导学问题,引导学生以独立、合作的方式探究其解决方案[2],经过师生之间、组内学生之间评价的检测反馈,形成一个学、评、测、监督的闭环动态控制过程,锻炼学生快速学习、应用信息、表达交流、思考动手等能力,并从中主动获取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

教师先提供来源于教材和实际的两种问题,供学生探究其解决方案,先解决教材问题,再将学会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践问题.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转化为当次教学内容的导学问题,包括知识性问题、方法性问题.现在往往为两节课连上,在第一节课,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主学习探究主要内容,同时解决简单的问题,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尝试解决较难问题,并做出总结,以小组为单位交给教师.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帮助学得较快的学生先解决问题,这些学生掌握后可以帮助本组、外组,同时,也可以找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当堂帮助、指导低年级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助于锻炼高年级学生的表达和教学能力.

在第二节课,教师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筛选出共性问题,鼓励各个小组选出已经掌握的学生代表去讲解,以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所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最难问题,则由教师重点精讲.每个小组的课堂得分,就看课堂上活跃度、讲解的准确度,每个学生的评价,则视其小组内和课堂的表现.此外,课后作业可由一个教材问题和一个需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的较难的课外问题构成,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且是快速学用的能力.


对于学生人数30的班级,便于实行这种教学模式.而对于合班上课有80~90多名学生时,笔者多次尝试后发现以学习小组形式最好,学习小组以地理小组和兴趣小组这两种方案最好.地理小组是以同一个宿舍为单位,便于课上课下讨论,兴趣小组则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觉组成,便于形成凝聚力,且具有互相激励作用.

4.结语

该文针对现在国内大学亟需改革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了“多入多出”的能力集成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及交流能力,变知识课堂为能力课堂,并提出相应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和评教反馈机制,经过初期的教学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但在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师生评价机制方面还需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