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人的生死抉择

点赞:9879 浏览:426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戏剧中提出的“生与死的抉择”,永远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话剧《十二个人》改编于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剧情讲了十二名从一般市民中间选出来的互不相识的陪审员,对一起18岁贫民窟男孩涉嫌杀害父亲的案件进行审查,必须作出决定这个人是生还是死、有罪或无罪的一致判决.1957年由好莱坞著名影星亨利方达主演的电影,“将一个深入探讨陪审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浓厚的戏剧性和吸引力”而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上海排演的话剧《十二个人》,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思考呢

2010年9月8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部分干警在欣赏了话剧《十二个人》后,在上海市话剧中心与主创人员进行了法律与艺术解读的座谈讨论.这是本市检察机关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的一次新鲜尝试,也是结合学习“两个《证据规定》”组织的一次交流活动.

在充满艺术氛围的话剧中心,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副检察长周永年和政治部主任阮祝军一行与总经理、市人大代表杨绍林、艺术总监吕凉、女导演田水等30余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孙军也应邀出席.

“排演这部戏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部讲述陪审团审案的戏,来反映人性的弱点、社会的众生相和法律的意义.因为人性有弱点,所以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注入健康、文明和道德的内涵,而法律不是万能的武器,必须了解人性,才能促进人的自律,以预防犯罪.”杨绍林热情地说,欢迎检察官进行艺术的评价和法律的探讨,我们可以与检察院深度合作,选择的素材,以查处的真实案例入手,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题材,增强艺术对法律的渗透.

周永年副检察长说,该院“青年检察官论坛”的成员第一次与话剧界的人士沟通,是为了落实今年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 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搞清什么是检察职业道德,怎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运用各种形式提升检察人员职业道德,是检察官们观摩演出和组织座谈的目的.观看了《十二个人》话剧,觉得是一场具有艺术性、专业性、欣赏性和哲理性的高水平演出:

简单的一个房间,十二个男演员,没有音乐,完全靠语言、动作等来表现,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审判情境,极具艺术性,

我国刑法提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英美法系国家也认为,不排除“合理怀疑”就不能定罪,这是法律的精髓,确定“疑罪从无”原则,防止冤检测错案的发生,在业内产生共鸣,极具专业性,

靠细节、道具、对白等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心态、性格等,使十二个人各有风貌,悬念一波三折,情节丝丝入扣,极具欣赏性,把生与死的审判交给普通人,考验他们的人性、对法律的责任,也让我们比较了中外司法制度,让人留下许多思考,极具哲理性.

通过观看话剧和交流讨论,对提升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贯彻“两个《证据规定》”,规范执法行为,养成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思想教育新的有效途径.

十二个人的生死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检察官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阮祝军主任介绍,在与杨绍林代表联系时,我们聊起了司法题材的话剧创作和提高检察官职业素养的话题,于是促成了这个交流活动,得以对此部话剧进行一次艺术与法律的双重解读.虽然《十二个人》反映的是美国的司法制度,与我国的陪审员制度不同,但该剧关注的是司法,反映的是对证据的考量,是对有罪和无罪的界定,对我们工作有借鉴和参考意义.设想如果没有8号陪审员的坚守,陪审团很快达成有罪决定,就会有可能形成冤案.检察机关在案件中,对事实、证据的把握应该是非常严格和全面的,不仅我们的主诉检察官会尽心尽职,还有主诉官联席会议、检察委员会对疑难案件进行把关,对一些有证据缺陷、有事实质疑的案件就不会通过.我们提倡认真负责的精神,反对随意草率的态度.我们观摩法律题材的话剧,也需要从中借鉴汲取艺术养分,来提高强化检察官在法庭上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完美地完成职业赋予我们的指控犯罪、证实犯罪的职能.

初次导演话剧的女导演田水说,这部戏探讨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是通过对偏见的反思和强调对公正的责任,来体现个人的权益.打动她排演这部话剧的,是作品里8号陪审员的话:“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一个人的生死问题,我不能在五分钟之内就做出决定,检测设我们错了呢”她和制作人赵潋表示对目前该剧的火爆场面非常感动.她们介绍了执导和演出《十二个人》的过程,对选角、场景、灯光、道具和台词的改编等具体想法一一作了解释,特别说明将《十二怒汉》改名为《十二个人》,是因为十二名陪审团成员是独立的,平等的,个性的,面对证明男孩是否杀人的两份证词――一个跷脚老头和一位近视眼妇女的指证,他们从各自的背景、职业、经历等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取舍.从一个人有合理怀疑开始,到十二个人在争辩中间发生了五个合理怀疑,层层推进,最终以一个人说服他人之力扭转了被告人要上电椅的命运,唯一的戏剧冲突就是有罪或无罪,即生与死的抉择.几个人的表演可圈可点,国家一级演员娄际成的现场表现非常具有爆发力.检察干部对这部戏的认同和欣赏,是对严肃戏剧的肯定与鼓舞.今后要更加关注现实,为社会创造思想性、艺术性强的好戏.

上海市检察院孙军主任说,这部话剧许多国家都演绎过,展示了美国文化,包括司法、尊重人权、珍重生命等价值观,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问题,也探讨了永恒的人性、道德的遵守、社会的责任和良心的探究等.怎样对法律文化进行营造,对社会转型期人性进行把握,需要我们检察官去思考,需要艺术家去坚守,从而找到法律与艺术的结合点,提炼出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

检察官肖亮发言,认为《十二个人》很有震撼力,改编加入了自己的特色,使严肃的题材有了一些喜剧的调和.从剧情看到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优势,也看到了一些弊病,如法庭指定的辩护律师失职,对一连串的证据没有辨别、质证,检察官也不负责任,对事实调查不够清楚,因而陪审团发生了一个个合理怀疑,导致不能定罪.现在我们学习新的《证据规定》,对事实的考证要求更高了,对合法证据的采信更加严格,尤其对死刑案件一定要排除合理怀疑,排除瑕疵证据,推进了司法制度的完善.实际上,作为检察官,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考虑这个案件:即辩驳8号陪审员等产生的“合理怀疑”,如果老人在列车开过后,听到了孩子叫喊杀人的声音,没有强调15秒走到门口,但他确实看见被告人逃出大门,就是有效证据,近视眼有轻度和重度之分,妇女是轻度近视眼的话,完全能够通过窗户看到一个熟悉的孩子在举刀杀害他的父亲,这就是直接证据等肖亮还进一步对结尾作出设想,如果8号陪审员也是有偏见的人,或者他被孩子亲戚写通的话,那么强调的主题,就是对正义的颠覆,突出了陪审团制度的缺陷,是一次新的创作.

肖亮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主创人员说,他们原先想改编结尾,但最终觉得应该尊重原著,强调正义与责任的价值.

检察官陈宏说,十二个人根据法官给予的规则,战胜了偏见、迷茫和轻信,最终作出了理性的选择,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睛,几乎都有有色眼镜,难就难在如何用理性、平和的态度去执法办案.当决定一个人罪与非罪、生与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分析案情,多收集无罪证据,严密地运用逻辑推理,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检察官谢佩之说,该剧的演出阵容非常吸引女性观众,严肃、复杂的主题也吸引白领男性,剧情起伏有致,很有观赏价值.当普通人对案件的判断一步步推进的时候,我们发现,审视别人的同时也在审视我们自己.从一个人说无罪,到十二个人一致通过无罪判决,是将内心责任升华为生命尊严、用社会良知实践了社会责任的过程,启迪我们要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尊重生命,才能达到公平、正义.

著名演员吕凉回顾了他参与拍摄的涉及检察题材的《国家公诉》等影视剧后说,检察院有从校门、家门到院门的“三门”干部,把他们送到基层去锻炼,了解社情民意,这种举措很好.我们也有“三院”(学院、家园和剧院)演员,看不到什么,学不到什么,感到责任很重.现在社会上强调娱乐,甚至有娱乐至死的提法,有一些恶搞、恶评的东西,虽然娱乐不至于死,却会毁掉一个民族.缺乏文化,尤其缺乏高雅文化,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精神追求,很让人着急.我们希望检察官提出需要看什么,提出怎么表达历史,建议如何反映现实.我们真诚地需要建议和意见,去创作一些优秀的作品.

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会场气氛热烈、欢畅.检察官吴卫军在观后写道:法律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的,如何将专业的理论、专业的思维、专业的术语,变成社会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和表述,却是我们很少关注和考虑的.法律本身源于生活,作为社会怎么写作者的司法人员,我们应当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推动.这部话剧作了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文学或者说文艺是法律与大众之间的一座桥梁.文艺总与社会的政治法律相互依存,也体现出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并且文艺也能够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文艺将我们的法律价值、法律制度、法律思维和法律具体的规定与意义传递给社会大众.

确实,法律与艺术的交融,产生过许多伟大的作品.记得曾经拜读过《悲惨世界》、《复活》、《孤星血泪》等世界名著,都是因为一个案件而展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代人物,为我们打开了领悟法律、探讨生死等话题的窗户.我们呼唤建设中国的法制文化,希望法律中的文化更成熟,希望文化中的法律更清晰.

编辑:靳伟华jinweihua1014@sohu.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