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点赞:7601 浏览:319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教材简介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它描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必须在教学中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分析

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

《山行》教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术课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这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进行了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六、教学过程

1.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诗人,他就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简介杜牧)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师配乐范读)

2.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3.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请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的著名的诗.(指名朗读全诗)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①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B.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想到了什么?

C.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①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②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③配乐齐诵.

5.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