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设计

点赞:32685 浏览:1548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材简析:

《比尾巴》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歌,共有四节.第一、三节各有三个问句,重点在于激发孩子引发思考;第二、四节则是对一、三节问题思考的回答.这首儿歌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采用对答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从课文内容看,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从语言表达形式看,它采用对答的形式进行一一回答,回答形式欢快活泼,富有儿歌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从课后安排的三个练习看,首先是认识12个生字,让学生会写“云、公、车”.二是能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三是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给小动物加尾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等.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直观图片创设比赛与游戏等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知图片的意义,进行多种识字方法的训练.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放飞,在感悟文章的意蕴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项特殊的比赛,它们想请大家去当裁判,你们看,它们连牌子都挂出来啦!(出示课件)它们到底要比什么呢?赶快拼一拼,读一读吧!(指导读好轻声“巴”.)

2.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是如何比尾巴的.来,伸出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教师板书: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图文识字

1.自由阅读.提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解决它,读完后,再拿笔圈一圈有哪些小选手来参加比赛,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

2.图文识字.(相机出示六种动物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齐读图片上的生字.)这些动物的名字里有很多要认识的生字,你们都读准了吗?

3.去图识词.借助图画来识字是一种好方法,现在老师把这些图片去掉,你们还能把这些字读准记牢吗?

(1)去掉图片齐读词语: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2)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3)学生互相读词语,纠正读音.

4.思考回答.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拿笔标一标课文有几个小节,并指名四个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思考: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这首儿歌告诉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发现问句.

(1)课件出示第一、三小节,指名读.

(2)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这六句话末尾的符号有个什么小秘密吗?(末尾都有问号)

2.指导朗读问句.出示句子: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学生读,教师范读,重点指导读末尾的词语要向上扬)

3.尝试朗读问句.同桌我问你读,你问我读.

4.变换朗读问句.学生模仿读、拍手读、做游戏比动作体验读等形式读其他几句问句.

5.利用字族识字.利用字族“巴”,让学生认识形近字“把”.同时重点指导好长句的停顿和断句,读好“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

6.结合图文读字.出示小动物的尾巴图片,说一说它们的尾巴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这些小动物中,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把“比尾巴”的金牌挂在谁的身上?(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这个“最”字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没有哪个小动物的尾巴能够比得上它.教师随即板书:孔雀最好看)学生读一读这个“最”字,表示出比较美的那种语气与感受.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对答读.【出示课件(配音乐),教师引读、学生对读.】

2.同桌拍手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动作表演读(背诵).

《比尾巴》教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尾巴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五、书写生字,交流展示

1.教师范写,认识新笔画撇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云”、“公”、“车”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云”第二笔要写长,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要压在竖中线上.)

2.学生描红,看谁写的正确美观.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这节课大家通过学习了解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请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2.为没尾巴的牛、狗、鱼等动物们添上一条适合它们的尾巴.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抓住尾巴的特点,师生共同编儿歌.

谁的尾巴细?

牛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

狗(猪)的尾巴卷.

谁的尾巴像一把扇?

鱼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