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点赞:5038 浏览:155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几种主要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形成过程,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提出大学生应学会适应社会环境,释放和缓解压力,调整自我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从而减少身心疾病的患病几率.

关 键 词:社会心理因素,大学生,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44-01

1.研究目的

虽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卫生保健等因素使现代人的躯体健康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使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身心疾病.特别是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们初进塔,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差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些差异伴随着许多社会心理因素正是引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几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和内容,分析它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和过程,进而解释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对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脑和心肺的功能均达到成人水准,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正处于最佳阶段,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存在滞后.有学者对全国12.6万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近20.23%的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统计,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有50%是出于心理疾患.事实证明,许多人在学业的途中就被自己绊倒了.我国有关报告提供的资料也说明: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其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从上大学起才真正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诸多事件常常使大学生们感到忧虑和困惑,由此所带来的大学生身心疾病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

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2、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个体自我观念与大学生的健康知觉

健康这个概念已不再是单纯的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而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在内的综合概念.正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蒂所提出的: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个性、稳定的情绪是紧密相连的.[2]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是否健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似乎都无法准确地回答,这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健康的知觉受到了许多个体自我观念的影响.

(1)自我复杂性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PatriciaLinville(1987)的观点,自我复杂性是一种将自己看作有多方面不同特点的现象.通俗的来讲,自我复杂性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认同自己的观点的多样化程度.一般说来,一个具有高度自我复杂性的人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挫折,他不会一味的沮丧,而是从他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中获得的成就感对之进行补偿.反之,若一个具有低自我复杂性的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否定自己所得的成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他无法转换自我角色,所以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自我复杂性可以起到对压力和与压力有关疾病的缓冲作用.而许多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转换能力还不够.

(2)自我差异理论

大学生们常想象自己是接近于完美的,聪明、机智、头脑灵活、工作能力超强等,但是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长久存在差异.据社会心理学家Tony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人们经常将对自我的看法比作一种内化的标准叫做自我向导.自我向导就是人努力奋斗想要取得的标准.研究证明,真实的自我与自我向导之间的不一致可以为减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程度差异常导致烦乱,罪恶感、厌恶自己、抑郁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导致失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无助、甚至绝望的感觉,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也叫坦白,就是与他人交流信息[3].按照一些心理学家的说法,在一些方面我们对自己暴露的越多越好.如果有时偶发性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过大,而个体又努力抑制这些损伤性信息,结果不仅增加了压力而且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与压力有关的身心疾病.这是因为一方面适当的自我揭露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互动中的亲密性水平增加,因而增加一定的社会支持来帮助减少压力.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揭露可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自我揭露的主体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到达减少压力的目的.由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定位较高,认为与他人过多的交流是不成熟和依赖性较强的表现,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总闷在心里,从而增加了心理压力.

4.结论与建议

个体的自我复杂性、自我差异理论、自我揭露等社会心理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大学生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调整自我心态,建立完整的健康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行为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戒烟、减少饮酒等.其次,应做好对各种生活事件充分的应激准备,及时调节情绪,尽量保持头脑清醒,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社会心理刺激所带来的压力将到最小.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不正确的自我观念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而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以及健康的行为对于消除大学生的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们应当学会适应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释放和缓解压力,调整自我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必要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事件,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