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乡土(外一题)

点赞:12628 浏览:560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直以来对故乡都怀着深深的眷恋,尤其是离开的日子久了,这种感觉就变得更加强烈.这种强烈,是随着记忆的模糊和幽远而渐渐积攒起来的,于是就来得更加固执和顽强,甚至有些急不可耐.说起来惭愧,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期间只回去过两次,最近一次也已六七年前了.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回乡的计划和打算,但每年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成行,搞得自己都对自己产生了怨愤.

我的文学乡土(外一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独生子女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上个月,因为要回乡安葬父母的骨灰,终于把这个心愿了却了.尽管这次回乡有种必须和不得不的成分,但和我要回乡的愿望并不矛盾,也算是一举两得吧.下葬当天,尽管大哥没有张扬这件事,但还是来了一些亲戚和村邻.老实说,因为我从小就在外边上学读书,再过去这么多年,亲戚当中都有不认识的了,更别提乡亲了――已经大部分都不认识了.但说起来论起来还是知道的,尤其是大家坐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慢慢地就把丢失的记忆找回来了.可能是骨子里的原因,在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在人际交往上我却始终找不到感觉,没有归属感.而回到乡下,坐在村邻们中间,说着有用没用的话,看着他们彼此之间口无遮拦地打闹,心里却觉得真诚、实在、踏实,充满了安全感.乡亲这个词真是说得准啊,因为是同乡,所以就要比别人亲.

至于写作,我写了这么多年了,也发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但说实在的,在这些作品中,总是那些写故乡的篇目上我觉得顺手、有感觉,写得结实,也显得厚重,而一些写城市生活的作品,尽管费尽心机,写得也极卖力气,但总觉得底气不足,显得有些轻浮.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乡土吧?绝大多数作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学乡土,他们从自己的故乡出发,踏上漫漫的文学征途,或者说,他们从写故乡开始,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们越写越远,越写越高,有的甚至成为了文学大师,但仔细研究却不难发现,他们无论写了多远多久,总是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或者说,只有在写故乡时,他们才最有感觉,写得也最得心应手.或许,这也是文学的一条潜规则吧?

这些年,随着记忆的模糊和环境的改变,在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时,时常感到底气不足,只好把写作重点放在回忆上――写过去,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作品的时代感不强.这次回乡,和邻里乡亲们在一起,突然又找到了久违的感觉,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能够进入小说,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这种感觉对我来说,真是太奇妙了!

相比之下,我家所在的乡村,同内地的一些农村比,条件要好得多.这里虽然是个小山沟,但是地多,农民靠种地就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村里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他们固守着田园,过着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并且生活的条件还很好,有的家庭甚至写上了小轿车,只是因为不通有线,不能电脑上网罢了.由于人口流动小,生活相对封闭,这里传统村庄的风土人情就相对保持得较好,所以就更容易进入文学、进入写作.当然,就建立自己的文学乡土来说,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十分 狭隘的.一块文学乡土,它以故乡为基础,然后无限放大,对于作家来说,才有实际意义.否则,那就不是文学的乡土,而是一个实际的地方.就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丘.

这次回乡,最大的一个感慨是辈儿变大了,那些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都当爷爷了,我自然也就跟着成了爷爷.舅舅家的弟弟,四十三岁就当爷了,大姨家的姐,比我大一岁,也当奶了.而我呢?孩子今年才参加高考.还有哥哥家的侄子,二十七岁,都两个孩子了.看到隔辈人,真是亲啊,高兴啊,心里美啊!农村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比城市快多了.过日子不就是过人吗?这样想来,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好是坏呢?两说吧!

第二天,没什么事情,就跟着大哥和侄子去种地.现在种地可比原来轻松多了,全都是机械化了,人根本不用出多大的力气.并且地也不用铲了,在苗没出来时就打药,等苗出来了,一根杂草都没有,直接再趟一遍就可以了.真是享福啊!村邻们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只需要干三个月的活,其它时间就可以全呆着了.

和大哥去种地,大哥开着车,侄子站在播种机上,我插不上手,就在旁边看热闹.车开走了,我一个人站在地头,感受着春天乡间田野的气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意.远处是一座石砬子山,这座山,我上高中时写作文写过它,当时语文老师还把作文拿出来在课堂上念了.只是,当时看那座山时,感觉很大,现在人变大了,山却变小了.


飘落的是叶子,升腾的是向往

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研究落叶,无数次从落叶上走过,却从没有仔细体味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想不到那些飘落在石板道上的黄叶,踩上去除了有些绵软,竟然还有些光滑,让人觉得脚板踩不牢靠,心里不免生出一些畏怯来,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新鲜、很奇妙,我把这种感觉说给郦东听,不知道他是没注意还是没听,回答了我一个沉默.

人文的景观虽然有些做作矫情,但有一点好处是不可否定的:有利于观瞻.比如精心设计了台阶和甬道,这样人行走起来就方便多了.

这是昨天中午的事,昨天中午我和郦东从婚礼的宴席上撤回来,一起坐进了我的办公室.我们先交换了几本书,他给我带来了李锐的《无风之树》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我送给了他于华的《兄弟》,然后就一边喝茶一边开始谈文学.杂七杂八的,谈了很多,想起什么说什么,想到哪个作家说哪个作家.办公室里很热,又快到了下午上班的时间,怕别人打扰我们,我突发奇想,想去逛北山公园,这也正合了郦东的心意,便欣然前往.

已经是暮秋了,全然一派秋天的景色,好在阳光充足,天又不那么凉,便掩盖了许多萧杀之气.我们顺着坡道往上走,走得很慢,从两山之间穿过去,抬眼看了看两个山头,觉得需要一番力气,就没往上爬,又顺着原路返回来,拐到山角下像船帆一样的亭子里,在朝阳的一块石桌旁坐了下来.

有小风呼呼地吹着,山上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响声,山角下显得很寂寥.我们依然谈文学.尤其是郦东,他是个不愿多语的人,但谈起文学来却不羞怯,而且想法颇多、见地颇深,令我很是敬佩等有几个老妪踱过来,想在我们这张桌上打牌,问我们可不可以到另一张桌上去坐――那张桌背阳,我们欣然同意,也没去坐另一张桌子,又沿着山根下的栈道继续往西走.

我就是在这时感受到落叶的光滑的,之前上下班的路上,也踩到过落叶,但感觉没这么强烈.在这条水泥行道上,那些桦树的黄叶落下来,或仰或俯,踩上去真的就觉得脚板有些滑,而且那些的叶子还没有完全丧失水份,举起一片冲着阳光看,仍能看出一片温暖来.山风悠悠,踱步于林间,总有黄叶纷纷地飘下来,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不停地谈论文学,心情也变得圣洁而坦然起来.

我始终认为,在我们这帮朋友当中,郦东是一个最有可能大有作为的作家,他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只是在观念上还没有完成蜕变,一旦他冲破了这道羁绊,将会一发而不可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朋友都希望早日看到的.但郦东却很谦虚,总认为自己不行,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都倾吐出来,直到我们下山时还在不停地倾吐.

本想再约几个文友晚上聚一聚,但郦东执意要回去,时间又不多了,我们俩就进了一个小店,喝了二两小酒,最后谈了一会儿文学.然后,我送郦东去车站,当他举着车票通过检票口时,我的心里涌了一堆不舍.

本文编辑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