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的交际畏怯心理

点赞:3740 浏览:112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交际畏怯心理(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实际或预期与人进行交际时感到的紧张害怕的心情.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高交际畏怯心理的人表现得沉默寡言,做事缺乏自信,避免与人交谈,不善于表达个人的观点.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对交际畏怯心理和跨文化交际畏怯心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ICA)的研究成果,并对初到国外的汉语教师如何克服外语环境下的交际畏怯心理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交际畏怯;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18-03

交际畏怯心理(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实际或预期与人进行交际时感到的紧张害怕的心情.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高交际畏怯心理的人表现得沉默寡言,做事缺乏自信,避免与人交谈,不善于表达个人的观点.2008年笔者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虽然本人有着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历,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但是在美国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里,仍然感觉到种种不适应.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用英语与学生和同事交流.在使用英语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明显感到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害怕别人与自己交谈,更不敢主动与别人交谈.这种明显的交际畏怯心理直接影响了教学和工作质量.关于交际畏怯心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美国,国内可见几篇探讨CA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的论文,极少看到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交际畏怯心理进行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只是尝试性的,旨在引起重视.

一、关于交际畏怯心理的研究

交际畏怯心理首先被定义为:“An individual level of fear or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either real or anticipated munication with another person or persons”(McCroskey,1977;78-96).CA是美国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据统计(Harris,1980),在美国小学生中至少有11%的学生具有严重的交际畏怯心理,另外还有20%的学生有较强CA体验而需要进行干预.CA的产生与遗传无关,McCroskey(1976)发现,高CA的父母并不一定有高CA 的子女.CA的产生往往跟童年语言学习经历有关,说话受不到正面的鼓励,甚至受到责备,都可能产生CA.CA作为人际交往中个性差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Richmond(1998)认为至少有四种类型的CA:(1)类似特质的CA(trait-like munication apprehension),它不受时间、受众、环境的影响;(2)基于情景的CA(context-based munication apprehension),它伴随着一定的交际情景,但不受受众和时间的影响;(3)基于听众的CA(audience-based munication apprehension),它伴随着一个或一群特定的受众,但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4)环境形成的CA(situational munication apprehension),它是特定环境下、特定时间里与特定受众交际时产生的CA.CA会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McCroskey(1978)通过学生对教室座位的选择分析了CA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Richmond(1977)和Daly(1976)分别分析CA对工作选择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对于CA程度进行评估主要采用的是交际畏怯心理自测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PRCA).McCroskey(1970)初次建立的PRCA量表有四个,分别对应大学、10年级、7年级和学龄前儿童组.随后他对大学组(即成年组)的量表进行了两次修订,明显减少了关于演讲焦虑的问题,于1982年建立了一个新版的量表,即PRCA-24量表,用以评定在上组讨论、二人交谈、会议谈话和当众演讲四种形式的交流场合中的CA程度.量表采用了5级分制来评定(1等于非常同意,5等于非常不同意).总分的范围则从24(低CA)到120(高CA).目前为止,PRCA-24量表仍然被认为是测量CA最常用的工具,在测量人际交往方面显现出高度的信度及效度.

二、关于跨文化交际畏怯心理的研究

交际畏怯心理不仅存在于一般的社会交际中,它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复杂.一个在同语言、同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能言善辩、侃侃而谈的人可能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变得害羞胆怯、沉默不语.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CA逐渐引起了心理学家、传播学家、教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们的注意.James W.Neuliep & James C.McCroskey(1997)将跨文化交际畏怯心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ICA )定义为:“The fear or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either real or anticipated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groups,especially cultural and ethnic and/or racial groups.”并进一步将ICA划分为跨文化交际畏怯心理和跨种族交际畏怯心理.James(1998)比较全面地分析了ICA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尤其强调了对对方文化的不确定给跨文化交际带有多重负面影响.Yang Lin(2003)对339名美国大学生进行调查测试,结果显示思想和跨文化交际畏怯心理彼此联系,并共同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意愿;而思想和跨文化交际的意愿又直接影响着该学生是否愿意投入到跨文化的对话活动中.也就是说,较强的种族意识和较高的ICA会削弱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愿,从而最终使个人不愿意投入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这一结论可以在陈卫东(1993)的研究中得到验证,也可以很好解释中国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师在初到英语环境中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畏怯心理.该文对120名在英留学的大陆留学生的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动性最强而交际性最弱的“听收音机或电视广播”被大陆学生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被认为是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活动;相反交际互动性最强的“听学校工作人员、秘书、图书馆员”频率最低、被认为有效性最低.口语能力与听力能力具有一致性,不以完成学业为目的,体现较强社会交际性的“与学校工作人员交谈(秘书、图书馆员等)”、“听其他人(售货员、房东等)”两项的使用频率低,被认可的有效性低.由此可见,大陆学生在外语环境下具有较高的CA/ICA.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学习,通过扩大词汇量、提高熟悉度来提高听力水平.他们尽量避免用外语与人交流,尤其是与陌生人.实际上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社会交际性,只把语言当成了完成学业的工具,而不是进行社会交流的工具.这一结论同样可以应用在一些初到国外的汉语教师身上.有些初到国外的汉语教师,除了上课以外,每天呆在自己房间里看英文电视节目,希望以此来提高听力水平,我们并不否认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将语言环境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认为,与其他教师和办公室工作人员交流不仅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起良好社交关系的起点;与房东、售货员交谈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活的真实感和归属感. 三、总结与建议

汉语教师的交际畏怯心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汉语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根据本人经历和其他汉语教师的经验,我们认为,初到国外的汉语教师所遇到的跨文化交流困难,并不主要来自于语言水平,而更多地来自于外语环境下的跨文化际畏怯心理.为有效降低汉语教师CA,在职前培训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一要提高信心.CA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信心和对不良后果的过度预期,因此克服CA首先要从提高信心做起.大部分外派的汉语教师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基础,理所当然地应该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充满信心,因此在表达时,应该发音清楚,音量适中.有些时候外国人没有听懂我们说的话,并不是因为我们说得不对,而是因为说话声音太小,或者语速太快而发音不清楚.在发音方面,尤其要注意英语元音的练习,因为汉语元音音位少,而英语每个元音都有多个音位,这些汉语中没有的音位会产生负迁移,使中国人发出的bed和bad让人分辨不开,因此要加强听辨音位和发音的练习.

二要真实模拟.对于已经明确了派赴国家的汉语教师进行培训时,应该模拟该国家的真实生活工作情景,反复进行模拟练习.以赴美任教的汉语教师为例,工作上应该练习如何撰写宣讲学期教学大纲,如何与教学秘书交流教学信息,参加社交活动的礼仪.生活上包括坐公车、超市购物等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对于初到美国的人来说都需要重新学习.公车司机和售货员的话可能让人听不懂,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都会加重CA.熟悉这些简单常见的真实情景,可快速提高汉语教师对新环境的适应度和舒适度.

三要提高反应速度.当我们用外语进行交谈时,有时会感到自己好象总是“慢半拍”,这就是反应速度的问题.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交谈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不确定,所以很难预知和猜测对方下一句想说什么,完成要靠听懂.表达上也是如此,常被讲母语者在对话中省略掉的次要信息在我们的表达中却反复出现.对于母语者来说,我们的表达显得冗长,而不合逻辑,因此我们的谈话有时会被打断.这种情况常常严重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而进一步加重CA.遇到这种情况,就该乐观地对待,不妨用“阿Q精神”安慰一下自己.前面两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反应速度,但是真正能够有效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只能是大量长期地与母语者进行交谈.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一些间接研究的基础之上,如果可以采用PRCR-24量表对一定数量的驻外汉语教师进行调查,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准确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