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角度下高中语文小的阅读教学

点赞:5050 浏览:146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各种先进教育理念走入了高中语文课堂.接受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阐释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意义:第一,从高中阶段师生的特征等方面论述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第二,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阅读期待”、“召唤结构”、“‘度’的把握”等角度阐述接受美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w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的新理论.接受美学的观点是: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文本,以读者的阅读接受实践为依据,高度强调了读者在实践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及主观能动性.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绽放个性的光彩.

接受美学角度下高中语文小的阅读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接受美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道德修养,以及不同的阅读心境,都会造成鉴赏结果的千差万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部分中有这样的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要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现状及师生特点分析

语文学科历来被认为是最富有感情,最有益于人生的学科,而作为中学课本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又因其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而广受学生的喜爱.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占了一定的比重,必修教材5册课本有15篇小说,约占课文总数的5%.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小说,更好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日益提升,能够自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自主性同样表现在小说的阅读中.

三、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阅读期待”、“召唤结构”、“‘度’的把握”等角度阐述接受美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阅读期待”,激发兴趣.“阅读期待”又称“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原有的文学阅读经验,同时也包括,读者在面对文本时所产生的问题意识.

读者是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实现者,在进行阅读之时,头脑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前提是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文化的根底,这些已有的知识结构及阅读经验会引导读者的初步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也只有当学生产生了阅读的“期待视野”后,才可能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小说文本的艺术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很重要,既要鼓励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又要不断设法打破已有的期待惯性.将学生引入一个超越自己“阅读期待”的新奇世界中,扩充和丰富“阅读期待”,从而达到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文本的审美效果的目的.

(二)“召唤结构”,完善空白.伊瑟尔认为,任何文本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具有各种未定点及尚需对无数未定性予以确定的图示化结构”,正是这种未定点和空白,才构成了创作与接受之间的桥梁,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调动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去完善,从而引发去思考,填补和再创作,构成了文本对读者的“召唤结构”,正所谓,“文已尽而意有余”,“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完善“召唤结构”的过程.

从创作的角度看,同样如此,许多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时,都会这样回答:“不很清楚”.戏剧家曹禺说过:“一谈到自己的创作,又是觉得自己不是什么都能说得清楚的,你说神秘也好,你说有点灵气也好,的确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是文学作品的“意味”,作家创作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字把“意味”传达出来,而读者的任务是通过阅读体悟出“意味”.

(三)“‘度’的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观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其解读也必然是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如对主题的解读,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等等,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如文化视角,心理视角,审美视角,视角等.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允许并鼓励这种种差异解读的存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出现的一些误区.那就是把多元解读误认为是任意解读,在教学中体现为放任和不加有效的指导.

接受美学强调的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作,而不是凭空捏造;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任意性.“文学文本的意义只能在阅读主体中实现,而不是完全取决于读者”.可见,多元解读是有“度”的,因此我们阅读应该以尊重文本为前提,在文本引导与控制下,发掘其未尽之意.

总之,接受美学告诉我们,阅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读,而是强调主题参与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主动地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还需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一方面要为学生进入文本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将文本中学生未能开掘的部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度的把握,从而最终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伊瑟尔.接受美学的心发展[J].文艺报:1988-06-11.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