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推进生物学科教学

点赞:5932 浏览:180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的要务之一.我们要挖掘生活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感知、讨论、思考、探究,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科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 键 词 :生活; 资源; 生物教学;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随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它日益呈现主导学科的地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不再是权威,教科书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但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感性认知,它们既符合生物教学的实验性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更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生活中的感性知识与生物学科有关,我们要用作启发学生认知的教学资源.

一、发挥学科优势,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体验感知、思索探究

新课标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检测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讲述了有关人体解剖和生理卫生知识,我们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作为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比如,《人体的心脏结构和血液的两个循环途径》,如果我们利用教学挂图并结合幻灯辅助教学,学生应该很快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至于课后的情况也许不是那么乐观.学生也许会“左、右”不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自我认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两个途径,效果则大不一样.第一步,我让学生在观察心脏挂图的同时互听各自的心跳,然后判断心脏在胸腔的位置及其形状.这时,每一位学生都很投入并能够交流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得出结论“心脏在胸腔偏左位置”;第二步,要求学生观察心脏解剖图并提示他们注意观察心脏四个腔壁的厚薄,提出问题“为什么心脏在胸腔偏左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是由于左心室壁的厚度比其他三个腔壁的厚度大,所以心脏偏左;第三步,放映“血液循环图”幻灯片,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途径长,那个需要的动力大?提问“为什么左心室的壁会那么厚?”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和推理会得出结论:因为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始点.这样,学生从心脏偏左推出左心室的位置,进而推出左心室壁的肥厚的原因,再推出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始点.他们从直观感受到抽象逻辑推理,使得抽象的知识自然习得,相信不会出现“左、右”不分的错误了.

有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随学随用的.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有关食物的营养知识时,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病例及其成因引导告知学生,我们睡觉时为什么会腿抽筋?为什么我们会牙龈出血?我的脸上为什么长出那么多小豆豆?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食物的营养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些现象大都是食物结构不合理引发的病.这样,学生通过体验、感知、讨论、思考、探究等活动很自然地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二、科学比较分析,运用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大都是我们亲身体验后而掌握的感性知识,如果经历系统的整理、逻辑推理之后,将它们抽象化、概念化、理论化,就能够成为我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构建我们的知识大厦.有人说具有科学的头脑是难等可贵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也许是谁都能够遇到的事情,可是,牛顿却用他科学的大脑进行理性思考,他发现了万有定律.挖掘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将它们进行理性分析比较和逻辑推理,进而培养科学的大脑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宗旨.再如,动物学中关于鸟类的知识,其中鸟的形态结构与其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是教学重点.可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现象,我们认为鸟类的飞行是因为他们有翅膀.那么,如果给人插上一对翅膀就会飞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何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家鸽的结构图和家鸽骨的模型,特别提醒学生观察家鸽的胸骨——龙骨突,比较一下人的胸部和家鸽的胸部的不同,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我们没有龙骨突,没有鸟类发达的胸肌,所以,即便给我们插上一对翅膀我们也不能够飞上天空.这样学生就会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自然习得探究学习的习惯.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推进生物学科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学科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体验生活实践,激发兴趣动机,增强学生感悟生物科学的能力

一个高明的老师应该能够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生物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对那些直接或是间接影响人类的生物,包括人类本身进行研究的过程.我们如果能够指导学生用生活体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物科学的感悟能力,使得生物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

比如,我们可以“从坚持做眼操保护眼睛”给学生讲述眼球各部分的颜色、结构以及视觉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培养吃水果的好习惯”谈一下植物的果实、种子的形成、结构及其传播等;我们可以从“大树底下好乘凉”和学生一起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让学生知道绿色植物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的作用,进而促使他们环保意识的形成.我们要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了解感悟生物学科与生活相关的科学奥秘,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学会感悟、学会体验、解释奥妙、发现真理.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科学的真谛,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科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